谢晓:从金融咨询到十年川菜连锁餐饮创业之路

Mother of Success 采访

前言

从金融咨询到餐饮业,谢晓(Sean)的十年创业路是一段关于勇气、坚韧与再创造的故事。在很多人眼中,从咨询和金融这样的“高大上”行业跨入餐饮,似乎是一次身份的落差。但对谢晓而言,这却是一次顺理成章的选择:既是对美食的热爱,也是对“实业梦”的追求。

十年前,他加入“滋味成都”做合伙人,从两家川菜馆开始,逐渐发展成覆盖全美的川菜、火锅、小面及“Mian & Bao”品牌连锁。十年间,他带领团队渡过疫情冲击,搭建起跨国供应链,在美国多个城市落地正宗川味餐厅。

在这次访谈中,我们不仅聊到了谢晓的职业转折、创业心路和团队管理,还探讨了连锁餐饮的差异化、供应链的艰难搭建,以及餐饮行业在通胀和不确定性中的未来走向。这是一段关于跨界与坚守的创业经历,也是一位从成都走向全美的餐饮创业者的真实故事。

早期经历:从成都到美国与香港

贺小(Xiao): 采访开始的时候,可以请学长先给 Mother of Success 的读者介绍一下您自己吗?

谢晓(Sean): 好的。我跟你一样,来自成都,初中和高中都在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以后来美国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是做 consulting(咨询),做 business consulting 大约 5 年。之后去了香港,做了 3 年 services(金融服务)。当时主要面对中国内地的一些企业想到香港去融资,或者做融资前的各种准备事宜。后来回到美国,和现在的合伙人一起发展他的餐厅。我是 2015 年开始加入,当时他在美国有两家餐厅,都是川菜,叫“滋味成都”。2015 年起我和他一起发展,到现在刚好第十年。我们现在一共做了 6 家“滋味成都”。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一个小面品牌,叫“滋味小面”,有六七家餐厅。后来我们还做了火锅店,因为看到火锅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再加上我们四川人自己就想吃火锅,所以就和国内火锅品牌合作,在美国开了火锅店。到了去年(2024 年),我们又把小面品牌和小笼汤包结合,做了一个新的品牌“Mian & Bao”,目前开了两家餐厅。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投身餐饮创业

Xiao: 虽然在和您聊之前,我知道您是成都老板,开了很多家餐厅,但不知道您在做餐厅之前其实是做 consulting,还有做 financial services,并且在美国、香港都有工作经历。好奇这些工作经历对您做餐饮的帮助?以及从这样比较高大上的行业到餐饮,会有心理落差吗?

Sean: 首先,我完全没有任何落差。在香港最后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应香港的生活环境;从美国到香港,觉得香港比较局促。当时想回美国再找机会。另一方面,很多金融人都有一个“实业梦”。做金融时接触到各种企业家,经常会想:如果这里的财务再弄好一点,那里再做好一点,后面的融资或者上市会容易很多。做金融比较“虚”,对实体客户没有太多把控;而实业是“极端的把控”,企业运营的很多细节都要管。所以很多金融人都希望有机会尝试实业。有句玩笑话:香港兰桂坊的酒吧很多都是投行的人开的。后来有机会,我毫不犹豫回美国开始做餐饮创业。

至于帮助,之前的工作经验对我帮助非常大。比如我特别重视财务。2015 年回来以后,2016 年没有开任何新餐厅,用了一整年重建财务系统;有了这个财务基础,后来我们才能到不同的州去开店。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在面对投资人或机构、与他们交涉时,之前的财务工作经验也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从金融到实业的“毫不犹豫”

Xiao: 您刚刚用到了“毫不犹豫”。很多人离开稳定高薪去创业都会忐忑。是什么给了您这个信念,让您觉得这事就是您想做的?

Sean: 对我来说,去香港才是去到另外一个国家;我高中就来到美国,在美国读书、工作加起来差不多 10 年。回美国并不是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反而更熟悉。其次,我本来就是个好吃的人,有机会做餐饮,我自己就很兴奋。再者,香港的工作节奏和生活环境并不是我特别满意的,所以能有机会尝试新方向,对我来说几乎不用思考。

日常管理:自由但高强度的节奏

Xiao: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现在日常的一个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我知道您现在在芝加哥出差,为新店选址;您平时的一天是什么样的呢?

Sean: 我的日常从第一份 consulting 工作开始就不太规律,也几乎没有过稳定的“朝九晚五/九六”。但这是我喜欢的:时间相对自由。月初会忙一些财务结算;开新店时会特别忙;很多时候会突然发生一些状况,需要马上处理。今天可能在看店,明天回家后看报表,后天可能和国内餐饮企业聊美国状况;也可能哪天投资人找上来了解项目,接下来去门店和店长们交流。整体很丰富,但也不规律。

疫情考验:生存与转型的两阶段

Xiao: 我们在访谈前也征集了一些校友问题。有人想了解“怎么开始连锁餐厅”,觉得连锁又古老又复杂;还想听听疫情期间您的思考和心路历程:餐饮业当时受到很大冲击,您是怎样的心路历程,以及怎么挺过来的?

Sean: 大概分两个阶段。

第一,疫情刚开始时,想得很简单:怎么活下来。很多规划谈不上,我那时天天在餐厅送外卖。美国政府与州政府每天都有不同新闻与政策,比如我记得加州在 2020 年 3 月 15 日宣布开始禁止堂食,我们几乎要把餐厅的堂食全部关掉,马上转做外卖。不同门店(川菜、火锅、面馆)的应急方法不同。川菜做外卖相对容易,因为在家很难复刻川菜;但火锅和小面一旦做外卖,冲击非常大。很多客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不会想到“打个外卖火锅”回家吃;火锅在美国是一种饮食+社交行为。面食打包也受影响。疫情初期外卖平台与打包方式都不如现在成熟。那时主要就是想尽办法让餐厅存活下来;一边做外卖,一边研究并申请针对疫情的各类政府激励条款/救援补贴;同时要扛每个月固定房租和开销。

第二阶段是 2021 年中到年底,疫苗出来、大家对病毒的看法逐渐改变、社交行为慢慢恢复,这时才开始计划接下来怎么发展。但不确定性很多。到 2022 年年中,美国通胀开始影响并持续至今。回头看,2023 年、2024 年是过去 10 年里最困难的两年。

差异化思路:坚持“做自己”

Xiao: 真是非常不易,但我相信您能够度过这段不易的时光。还有一位朋友想请教,连锁餐厅如何做出差异化呢?

Sean: 差异化与“连锁/个体”并不矛盾。我们从不刻意追求差异化,而是始终在想“怎么做自己”。从口味上看,餐饮大体有两条路:

一是做本地人爱吃的东西,不谈“正宗不正宗”(比如熊猫快餐,从商业角度非常成功);

二是做你自己认为正宗、好吃、认可的东西,然后等别人来欣赏。我们走的就是这条路。

现在的美国,无论是华人、新一代美国年轻人,还是各种新移民,对“正宗、有特色”的餐饮接受度都很高。除了口味,我们还在环境和服务上提升:餐厅要干净、漂亮,且有我们文化的元素(我们是四川菜系),用现代的方式把传统元素表现出来,把“好吃的正统四川美食”放在“有特色、有文化”的环境里呈现给客人。

选址逻辑:机会与团队并重

Xiao: 我很好奇您在选择店址时的考量。您在洛杉矶等大城市、拉斯维加斯以及夏威夷都有店,现在又在看芝加哥等。如何决定在哪个城市选址?

Sean: 过去我们真的没有特别科学的方法,很多时候是“喜欢 + 机会”。比如觉得洛杉矶合适,拉斯维加斯又很近,就去试。后来在德州有位地产经纪通过微博联系到我们(他现在是我们的当地合伙人),就去看项目。我们会看城市经济状况是否不错、是否仍在发展;我们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有当地合伙人或店主愿意转让;以及最重要的:能不能搭团队。我们的核心(厨师长/店长)都从现有餐厅培养出来,成熟后愿意去当地带队,我们就发展。

团队培养:内部成长与外派机制

Xiao: 您虽然 base 在洛杉矶,但餐厅在全美各地。如何管理团队?是核心团队外派,还是本地招人?

Sean: 我们所有店的核心(厨师长、店长)都从现有门店培养出来,然后外派。逻辑很简单:同事们也希望有发展。并不是人人都走“名校路线”,但聪明勤奋的人同样可以成功。我们的餐厅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店培养出管理与厨师长后,等他/她成熟,就一起讨论我们要去的新区域/位置,愿意去的就开始搭团队、拓新店。我们也公开给员工管理与入股机会。要发展,就需要人才。

Xiao: 我相信一个厨师从入行到熟练掌握整个川菜体系,需要多年积累与师徒带教。

Sean: 对。川菜最需要厨师;火锅和小面对“厨艺”的要求没那么大。但很多人误解厨师的核心能力,觉得是“炒得好吃”。从我们的角度,“大厨”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管理能力:把人员与工作安排好,稳定出品。一个人炒得再好吃,也炒不出一家餐厅所有的菜;管理才是关键。

供应链建设:从被动采购到自建体系

Xiao: 不同店面如何保证口味的一致性?供应链怎么做?

Sean: 我们在 2018–2019 年就着手供应链。供应链是任何餐厅要发展、尤其在当下环境下最重要的问题。

2019 年开始准备,遇到疫情;疫情刚结束我们就重启,把供应链提上议程。

2022–2023 年我们回国,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公司。川味食品的核心供应链都在四川:比如全世界只有四川产豆瓣,还有安全的花椒。

2015–2016 年刚入行时,我们在美国从一些台湾人/老华侨的供应链公司采购。他们来的早、有资源和资金。后来我们把花椒带回国内比对,发现中国这边同类供应商说:“我们都不卖这种等级了,档次太差。”我们才知道美国这边给到的是中国的三、四等货,却按一等/特等的价格卖。于是决定自建供应链,在国内直采,以同等甚至更低于市场的价格供应自己,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过去两年,我们不断搜寻更好的、靠谱的供应商,同时打通物流、海关等环节,大量精力都放在供应链搭建上。

Xiao: 您的餐厅还开到了夏威夷岛。把高质量食材运到太平洋中间,会不会是个特殊挑战?

Sean: 其实没有特别不同。夏威夷也是美国的一部分。只要把食材合法合规运到美国,再运到别的地方,无非就是时间和费用的问题。

面向未来:通胀与不确定性中的餐饮业

Xiao: 很有道理。最近政府在关税等方面加得很厉害,加上美国境内通货膨胀也非常厉害。您怎么看?餐饮业未来会走向哪里?

Sean: 过去两年美国整体经济确实很困难。自 2022 年 6 月疫情后通胀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 2024–2025 年通胀指标似乎有所下行,但不代表菜价会下去;我们买的东西比以前贵很多。一个明显现象是:消费频次下降,尤其高客单价餐饮受冲击更大;客单价偏低的还好,比如小面类相对繁荣;但火锅整体受到明显冲击。未来几年不确定性很多:移民、关税、美国自身政策等,每一个都会产生经济与政治影响,短中期结果很难预料。

十年回顾

Xiao: 回顾 2015–2025 这十年,您会怎么形容这段餐饮生涯?

Sean: 非常精彩。每一年都有新的挑战:有被动的,比如疫情突然发生;也有主动的,比如决定搭建自己的供应链,要去找工厂、摸索物流等。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每一年都要面对和处理新的问题。回头看,我觉得特别精彩。

推荐书籍

Xiao: 最后一个固定问题:请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一个播客。

Sean: 我推荐一本书《Getting More》。宣传时都说是教你怎么和别人交涉、获取更好条件;但读完后我觉得,它的核心是教你“如何与人沟通”。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沟通是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与客户,还是同事之间。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这本书深入浅出、非常有意思。

Xiao: 太好了,访谈完我就去拜读。谢谢学长!

Next
Next

从零到一打造毛巾品牌:专访 Josh Herzstein(Fiber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