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一打造毛巾品牌:专访 Josh Herzstein(Fiberologies)

Mother of Success · 创业者访谈系列
采访者:Xiao He

“我会说,创办一家公司对我来说非常值得。这是一种巨大的能力:学会如何自学去完成一件事。” —— Josh Herzstein

引言

Xiao: 作为开始,能不能请你先向我们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Josh: 我叫 Josh Herzstein,是 Fiberologies 的创始人。我最早的职业是建筑——本科在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学习建筑,并在这个领域待了将近10年,从传统建筑逐渐转向我称之为“设计战略”的方向。我主要与机构型客户合作——博物馆、大学、公共图书馆,后来搬到旧金山之后,也和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未来办公空间。我参与了很多谷歌的项目,包括在森尼韦尔(Sunnyvale)的那个最显眼的园区(Humboldt 校区),同时也参与了更广泛的人与人网络以及混合办公趋势下未来办公室的思考。

这种思考——“未来人类需要什么”——推动我从建筑转型。在疫情前几个月,我辞去了工作,花时间读书、和创业过的人聊天,思考我自己要打造什么。

从五个想法到 Fiberologies

Xiao: 在最终选择做毛巾之前,你探索了多个创业想法,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Josh: 我最后缩小到五个非常不同的想法,然后用一个小调查问卷请身边信任的人来给意见:

  1. 一本关于办公室设计和未来办公的电子书/指南——公司可以购买,用来思考办公空间战略。

  2. 一个“建筑图纸艺术订阅”——从知名建筑事务所获取图纸授权,每季度寄送一张印刷品。

  3. 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一卷杯垫/餐巾纸(灵感来自纸巾卷),用更好的可持续材料和设计。

  4. 精酿葡萄酒醋——我读到当时葡萄过剩,就想能不能做一个高端葡萄酒醋品牌。

  5. 更好的外卖容器——疫情期间大家都在用劣质的一次性包装,我觉得可以设计更环保、更好的。

结果是,我的“小评审团”对这些都不算太兴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是很兴奋。这是个挑战:当没有一个想法让你眼前一亮时,你要怎么继续?所以我继续学习、和人交流。

在深入探索“可重复纺织品”时,我逐渐进入了纺织品领域。同时,因为大家在疫情中不断洗手、待在家,我注意到自己每天频繁用到毛巾——但几乎没有什么好的信息告诉人们一条毛巾好坏的标准。大多数人只摸一下软不软,再选个颜色。

于是 Fiberologies 最初是作为一个博客开始的:发布一些关于毛巾、材料、工艺的科普文章,还有测评(在 AI 爆发前,我手写了500–1000字的毛巾测评)。后来我发现毛巾太多了,而差异又不够大,不值得做那么多测评。于是我转向:与其测评别人做的,我不如自己做,找到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

从建筑 → 设计战略 → 产品

Xiao: 你在旧金山长大,却选择去莱斯大学学建筑。这是一直以来的规划吗?

Josh: 我在高中时接触到建筑课,幸运的是学校有选修课,我非常喜欢——它兼顾了创意和技术。我并不是绘画/美术意义上的艺术家,但建筑让我能在技术问题上发挥创造力:你得到一个问题,要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我还参加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暑期建筑发现项目,这让我更加确定了兴趣。莱斯大学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建筑系很小,可以和教授有很多接触,还有一个“内置”的实践年: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之间必须去实习。我当时在波士顿的一家哈佛教授开的事务所工作,那是一次非常棒的经历。

Xiao: 之后你从机构型客户转向了与科技公司合作的办公/工业设计,为什么?

Josh: 我想进入“设计战略”,但又不想回学校读书。找工作挺难的,后来朋友告诉我旧金山一家小事务所有空缺(当时叫 Vital),和谷歌的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参与他们的大规模扩张和第一批从零开始的开发项目。我既能发挥建筑背景,又能接触到上游的战略问题。

Xiao: 你怎么理解“设计战略”?

Josh: 我觉得它有点像 IDEO 或 Frog 做的事:帮公司梳理设计问题——有时是空间,有时是产品。你需要研究用户、做原型,框定创新可能发生的方式;但你并不总是那个把设计执行到底的团队。我被前端环节吸引:研究、原型、帮助团队思考创新。

Xiao: 这些经验如何影响你从0到1打造毛巾?

Josh: 它让我理解了产品的流程:用户研究、做原型、打样、迭代。建筑也有类似的过程,但产品迭代更快、更“自下而上”。这让我在一开始时不会迷失。

设计一条更好的毛巾

Xiao: 能否带我走一遍,你从想法到一条毛巾上市的过程?

Josh: 我从学习纺织行业开始:

  • 访谈业内人士;

  • 买来各种产品拆开研究工艺;

  • 像学术研究一样,阅读书籍和论文,理解毛巾的生产。

接下来我问自己:我的市场切口在哪里?我发现99%的毛巾都是由毛巾制造商自己设计并生产的。大零售商只是从他们的季节性目录里下单。我想要掌控材料和设计,还要能做小批量——很难找。

我考虑过做抗菌/抗病毒的方向,但对科学性没有把握。最终我发现最有价值的是“快干”(减少细菌滋生、日常使用体验更好)。于是我研究了能增加气流、加速干燥的材料和织法。

Xiao: 听你说“结构”,我感觉这和建筑一脉相承——材料、气流。

Josh: 对的。建一栋楼和织一条毛巾相比,变量少很多。主要就是选纤维和织法。选择依然重要,但过程更简单。

找到合适的制造商(以及日本的好运气)

Xiao: 你最后在哪里生产?

Josh: 大多数毛巾在中国和印度生产,高端的则在土耳其和葡萄牙。我都联系过,但遇到同样的问题:除非我愿意订10万条并从他们的目录里挑,否则他们没办法帮我做小批量,尤其是用替代材料(苎麻、天丝、麻等)。

土耳其和葡萄牙的小批量更多一些,但最低起订量依然太高。我当时几乎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后来我在一个日本商业论坛上发帖,因为我知道日本某些地区有小规模生产。运气不错:有一家日本毛巾厂看到了帖子,疫情期间他们也想尝试新东西,就给了我机会。他们愿意做小批量,还带来更多专业知识。他们也想低成本测试美国市场。虽然这是唯一的选择,但有时候你只需要一个。

Xiao: 你去过工厂吗?

Josh: 没有。一切都是远程完成的。我坚持在生产前必须拿到实物样品,但我从未去现场。工厂团队不会说英语,我们通过 Zoom 的实时翻译沟通。我主要依靠幻灯片和图像来表达设计和工艺。总体上合作不错。

一人运营:仓储、发货和“土办法”

Xiao: 库存和物流怎么解决?

Josh: 我把大部分库存放在旧金山朋友家的车库(便宜、气候适宜)。箱子密封保存,还要防虫。我家里也放了一些——床底下、各个角落。每天早晚我自己打包发货,亲自送到邮局,下午则花在新产品和营销上。作为创始人,你有时会跳过一些本该做的事——比如保险——因为成本高。老实说,低开销反而帮我保持盈利。

关闭 Fiberologies 与搬到马来西亚

Xiao: 你在2023年搬到马来西亚。这对公司有何影响?

Josh: 搬家是因为家庭原因,不是商业考虑。鉴于 Fiberologies 的高端定位,我不觉得它适合马来西亚市场。当时我仍然是一人运营——发货、库存、全部自己来。要继续,就必须下大订单、雇人、融资,或者奇迹般地增长。我感到疲惫,对毛巾的热情也减弱了。于是我决定不再下新订单,选择关掉公司。

创业教会了我什么

Xiao: 回头看,你会用几个词来形容这些年吗?

Josh: 值得。我学会了自学的能力——市场营销、毛巾设计、生产、找供应商——都要自己做决策。我偶尔会外包,但大多数时候是自己完成,把成本压低。这种能力非常重要。

吉隆坡的生活

Xiao: 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Josh: 我现在在吉隆坡。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很多机会。但和硅谷相比,创新的水平和速度不一样。这里的创业更务实——餐厅、咖啡馆、幼儿园很多。生活很舒适,我太太是马来西亚人,我们家人都在这儿。天气永远不变,我从来不需要看天气预报。

一个推荐

Xiao: 我们每个访谈最后都会请嘉宾给读者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个播客。你会推荐什么?

Josh: 《12周计划》(The 12 Week Year)。作为创始人,你需要自己设定截止日期。这个框架帮我用12周为周期更高效地规划,把生活(运动、爱好、社交)和工作平衡起来,同时督促自己。

Xiao: 谢谢你,Josh。我一定会去读读这本书。

Previous
Previous

谢晓:从金融咨询到十年川菜连锁餐饮创业之路

Next
Next

从统计到教育,再到临床试验:Will Ma (HopeAI)的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