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放之:从艺术到社交媒体营销的转型之路
零预算 KOL 策略与 Instagram 从 6k 到 20k 的增长实验
前言
在这次对话中,我们邀请到赵放之,分享他从平面设计与纯艺术背景出发,逐步走向市场营销与内容运营的经历。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先创作,再批评”,到广告公司里的挫折与转向,再到社交媒体的实战与突破,他经历了痛苦与探索,也积累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论。尤其是在零预算下完成大规模 KOL 合作,以及从零打造社交媒体账号的经验,展现了他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这篇采访不仅记录了一个年轻创作者在跨领域成长中的真实心路,也为所有正在职业探索中的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启示。无论你是艺术家、营销人,还是正在转型路上的创业者,都能从中看到“先去尝试,再去修正”的力量。
采访时间:2025 年 10 月 3 日
开场与自我介绍
贺小:在采访开始之前,能不能请放之为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
赵放之:好的。我一直觉得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所以今天和大家交流,我自己也会收获很多。
我最初的背景是平面设计和纯艺术,后来转向市场营销。在这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但也积累了很多体会。过去三四年,我主要专注于社交媒体的内容运营,特别是在 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合作方面。让我最自豪的成就是和全球几百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有过深度合作,几乎每一位都给了我非常高的评价,其中很多人还成了朋友。
从商业角度来说,我过去几年做的 99% 的营销活动(campaign)都是零预算的,仅靠产品-内容置换形式完成,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目前,我正处于职业探索期。工作几年后,我希望能拓展更多技能,尤其是结合内容营销与人工智能(AI)的方向,这是我接下来想重点探索的领域。
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
贺小:很好奇,你之前是平面设计专业。如果回顾在艺术学院的学习,你会如何形容那段经历?
赵放之:那段经历让我五味杂陈。一方面,我非常享受专心创作的感觉:当你完成一件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作品时,那种兴奋是难以替代的。另一方面,你也会很快意识到,艺术可能并不能成为终身职业的方向,这里面有不少痛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授。当时我刚从国内来到芝加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接触到非常开放的课程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我一度陷入过度思考的状态:做任何作品前都会不停设想、反复自我批评,但却迟迟无法落地。
后来有一位教授点醒了我,他说:“create first, then critique(先创作,再批评)。”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成为我后来做事的重要原则。要先去尝试,之后再回头改进,而不是一开始就困在自我否定中。
从平面设计到营销:痛苦与转向
贺小:毕业之后你是学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对吗?
赵放之:是的,可以理解为平面设计。最开始我尝试在芝加哥找和艺术相关的工作,但结果并不理想,最后进入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做的都是基础工作:给客户设计 PPT、制作幻灯片。虽然客户有 Herman Miller、Patagonia 这样的国际品牌,但我的工作并没有太多创意发挥。
那时我意识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品牌设计、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只是整个营销(Marketing)的一小部分。作为设计师,我拿到的 brief(需求)其实是营销团队定好的,这让我很受限制。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我真的想参与品牌和营销的核心,就必须跳出视觉设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营销。
这段经历很痛苦。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学艺术,却发现无法在行业中生存。但痛苦之后,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依然是我热爱的东西,但它不能支撑我职业发展。转向市场营销,是我当时看到的出路。
我的方法是:哪怕没有太多营销经验,我也能用设计经验为团队带来价值。这成为我进入营销行业的敲门砖。
转行路径:重回学校 + 主动争取跨职能
贺小:我觉得很有意思。当你看清楚 big picture(整体格局)时,就很有价值。虽然你是平面设计出身,但你看到它其实隶属于 branding 和 marketing 体系,并且主动把路走宽,从 designer 走向更广阔的营销领域。好奇的是,当你决定进入市场营销之后,你是怎么做的?是直接换一份新工作,还是在已有岗位上寻求机会?
赵放之:各种方法都尝试过。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非常支持我。可能也和传统中国家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有关。当我决定转行时,一开始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家里就鼓励我:要不要再回去学习?
于是,在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毕业后短暂尝试工作,我又回到学校,进入了芝加哥的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的市场营销项目。这段学习经历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期。
和 SAIC 以艺术家为主的氛围不同,在 DePaul 身边的同学大多是全职工作者,来自不同行业,做小组项目时效率极高:点子明确,执行力很强,从来没有延期。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professional”,也提前适应了美国的职场文化。
在课程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 business communication(商务沟通):它教我们如何做 presentation(演讲)、如何写 email(邮件)。这让我意识到语言和表达是可以训练的技能,让我在心态上轻松了很多。
之后的第一份工作,虽然职责还是以设计为主,但我很清楚自己市场经验不足,于是主动去 volunteer(自愿承担),接手一些与设计不直接相关的任务。比如公司上线广告位时,我除了做视觉优化,还负责整理和分析广告位的数据。这本不是我的职责,但我通过这些小事逐步展示了设计之外的多维度能力,也因此获得了更多非设计类的工作机会。
到最近一份工作时情况类似:起初仍有不少平面设计工作,但我从第一天就主动接手一些社交媒体管理的任务。虽然一开始很基础,但我在完成设计工作的同时,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如何运营账号、如何与创作者合作。大约三四个月内,就把一个 Instagram 小账号从不到 6000 粉丝做到 2 万,增长非常快。于是我的岗位也很快从专注平面设计的“品牌营销专员”转向了主管社交媒体的“数字营销经理”。
总结来说,我的转行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靠着“想去做”,再一步步证明自己在设计之外的能力,让团队逐渐认可我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性。
案例分享:Instagram 从 6k 到 20k
贺小:可以深入分享一下把 Instagram 粉丝从 6000 做到 2 万的案例吗?
赵放之:当然可以。那是我在 Speedball Art Products Company 的经历,这是一家美国老牌艺术用品公司。刚开始我接手的账号是 @speedball_calligraphy,当时大约 6,000 粉丝。之前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策略。起初我从英文书法类小产品切入,花大量时间研究:哪些创作者能吸引粉丝?他们是靠频率、叙事、镜头还是合作?我们的产品优势在哪里?
起初我自己拍摄并发布内容,但效果一般。后来尝试与艺术家合作,发现成效显著。尤其是 Instagram 当时上线了 Collaborative Post(联合发布)功能,大大便利了品牌与艺术家的合作。
我把合作流程标准化,写成 SOP(标准操作流程):从接洽、邮件模板、DM 话术,到寄送物料、联合发布。这样效率大幅提升,粉丝自然增长到 2 万。
零预算如何做 KOL 策略
贺小:当时是怎么找到并筛选这些艺术家的呢?没有预算会不会很难?
赵放之:基本没有预算,只有产品置换。这的确增加了难度,但也锻炼了能力。当你没有钱,就必须思考资源互换和共赢。
寻找路径通常是先找到圈内有影响力的 1–2 位艺术家,从他们的互动网络向外扩散。一个重要指标是“共同关注”:如果某个艺术家被 50 个我关注的人同时关注,就说明他在细分圈子里有一定地位。
筛选维度包括:沟通是否真诚守时、内容风格是否匹配、受众是否重合,以及过往的合作表现。联系渠道一般是“圈内引荐 + 冷 DM/邮件”并行。从一开始就做好筛选(qualify your leads),后续合作效率才会高。
平台选择与定位
贺小:你主要在 Instagram 运营。会尝试别的平台吗?比如小红书、TikTok 或 LinkedIn?
赵放之:Instagram 是主战场,因为产品高度视觉化,艺术家也主要在 IG 展示作品。
LinkedIn 我主动要求接手。之前账号几乎荒废,但我认为 B2B 渠道非常重要:经销商、零售商、合作伙伴都需要看到一个良好的专业形象。我尝试区分 2B 与 2C 的内容,一年时间内把账号从不到 600 粉丝做到约 2000,在 LinkedIn 上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增长。
小红书更多是我的个人实验,因为平台的分发机制独特,我想亲自摸清。
TikTok/抖音/快手当时没有精力投入。视频制作要求高,而我的主战场放在 IG、LinkedIn 和 YouTube,其余平台只是顺带。不同平台特性差异很大,资源有限就必须聚焦。
内容形式的取舍:用 MVP 思维“偷懒”
贺小:内容形式很多:文字、图片、播客、视频。一个人或团队的精力有限,你如何取舍?
赵放之:我的经验是:内容一定要“偷懒”,即资源配置要高效。内容见效慢,不像广告能立刻看到转化,所以必须降低前期投入。
我常用创业中的概念:MVP(最小可行产品)。内容也要用最低成本先验证点子可行,再投入更多精力。
顺序是:
先确定内容本身的主题、痛点或价值;形式是第二步。
文本是底座:有了文本,可以扩展为图文、口播或视频脚本。
播客适合品牌有独特调性的人,因为信息密度低,适合碎片化场景。
长视频门槛高,不必一开始就做最难的形式。
如果文字逻辑与干货不吸引人,即便砸重金拍视频也很难成功。情绪类内容可以有,但根基还是价值与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建议每个团队都要有一份 not-to-do list(不做清单)。有些涨粉快的玩法可能伤害品牌长期价值,必须坚决舍弃。
读者推荐
贺小:最后能不能为读者推荐一本书或一个节目?
赵放之:我想推荐一个中文播客《纵横四海》。主持人 Melody 曾在华尔街做投行,她会把一本书用一到两小时的节目完整讲下来,形式类似“流水账”(无贬义)。
很多人觉得内容要“短平快”,但我更喜欢在健身或开车时用一周时间听完一集。它的信息密度相对低,但能在碎片时间持续输入,形式和节奏都很适合我。相比读一篇学术论文,我更容易坚持听这种带脉络的讲述。
Bonus:小红书 0 → 1000 实战复盘: 社区驱动的流量系统
赵放之: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从零开始运营小红书账号,目标是发满 100 篇内容。
RedNote 有一个独特的 CES(社区互动评分,Community Engagement Score) 系统,它会根据帖子在早期阶段的表现来分配流量。
我从零开始运营的账号,大约在八个月内涨到了 1,000 名粉丝,虽然不是最快的增长方式。其中表现最好的帖子获得了 43.4 万次浏览、3,356 个点赞、548 次收藏和 51 次分享。
我更看重这种机制验证:好的内容会自带持续传播力,而不是靠短期爆红。
动机:挑战自己,体验从 0 到 1000 的完整过程。很多社媒经理接手时账号已有粉丝量,但如果不经历从零起步,很难理解内容的真实逻辑。
题材选择:我的兴趣是健身,于是用健身房作为创作场景。早期几乎无人关注,但尝试发布实用内容(如《如何在美国选健身房》)后,发现更容易被收藏,数据明显提升。
形式迭代:一开始的笔记没人看,后来升级为“旁白 + 字幕”的视频,效果立刻变好。
用户洞察:目标群体是 20–35 岁对健身感兴趣的年轻人,内容要深入浅出。女生在意线条,男生在意肌肉,这直接影响选题。
节奏与分发:我尝试过日更,但发现不可持续,改为一周一更,质量和节奏更稳定。爆款后要快速跟进相似选题,抓住平台的扶持流量。
长期主义:我坚持发满 100 篇,把不理想的隐藏。所有“天选之子”看似一夜爆红,其实也是靠长期积累和运气叠加。对大多数人来说,目标不是爆红,而是搭建一个可复用的低成本内容工作流。
不同平台差异明显:小红书有长尾流量,旧内容依然能持续被点赞;Instagram 的热度更短;自建网站流量低但更持久。核心是不必全平台开花,而要把一个渠道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