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Ahmadizadeh: 从巴黎到纽约,他用创业者、投资人、教师的多重身份,重新定义“如何教创业”
受访人:Daniel Ahmadizadeh
采访人:贺小(Xiao He)
项目:Mother of Success
引言
我第一次见到丹尼尔是在今年的 SaaStr 大会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温暖、好奇、而且非常真诚:一个有力的握手,几个真挚的问题,之后还有一封兑现承诺的跟进邮件。
在一个许多创业者追求“规模”胜于“实质”的时代,丹尼尔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业哲学。
丹尼尔现居纽约,是两次进入 YC 的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创始人教练,目前在帮助 YC F24 批次的公司 CrustData 进行增长。他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创业课程,并创立了一个名为 Start With One 的框架与每周公开办公时段,帮助创业者重新思考“影响”真正从哪里开始——从一个具体的人开始。
早年经历与文化根源
贺小:
丹尼尔,非常感谢你抽时间接受采访。你能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丹尼尔:
当然!谢谢邀请。
我几乎一生都在纽约长大,也一直在创业圈工作——做过创始人、投资人、教练。过去三年我每年夏天都会在哥大和斯坦福教授创业课程。我的梦想之一,是让创业教育更“实践化”,而不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我现在正在帮助 CrustData 发展(https://crustdata.com/),它是 YC 2024 秋季批次的公司。
我出生于巴黎,父母是伊朗人,一岁时搬到纽约。严格来说,英语是我的第三语言——家里讲波斯语,学校讲法语,篮球场上讲英语。
贺小:
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对你有什么影响?
丹尼尔:
影响非常大。成长在纽约,意味着你每天都被全世界包围——语言、文化、宗教交织。我上的法语国际学校里,大多数同学都是来自非洲或欧洲的外交官子女。后来我在哈林区上中学,家住犹太人社区的布朗克斯。从文化、信仰、到社会经济层面,我都浸润在多样性中。
身为伊朗裔、在美国长大、又受法语教育的我,对“身份的融合”有很深的体会,也学会了用同理心理解他人。这种背景让我特别喜欢观察人、了解人。我从小就旅行很多,这种经历让我学会了跨越差异建立连接。
发现创业之路
贺小: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想走上创业这条路的?我记得你在 TED 演讲(2016)中说过,父母给你的人生选项只有四个:医生、律师、工程师,或者“失败者”。(笑)
丹尼尔:
(笑)对,父母当然希望我走学术路线:上大学、读研究生、再拿个学位。但在大学期间,我开始做一些小项目——那时候根本没意识到那其实是创业。真正的转折点是在大二,当时我通过高中好友 Vineet Singal(Caremessage 创始人)第一次接触到创业。
他当时在斯坦福念预科医学,我也是。他告诉我他正在做一个能帮助成千上万人的软件——而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病人。那一刻我意识到,科技能让“影响力”被放大——我立刻被吸引。
从那以后,我就全力投入:学习“VC”是什么意思,飞去硅谷,参加了纽约的 Thiel Summit。第一次遇到那些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我觉得找到了自己的“族群”——一群真心相信自己能用科技改变世界的人。从那时起,我知道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机缘的力量
贺小:
你能再讲一遍你在 TED 演讲里那个故事吗?我觉得那是“勇气”的最好注解。
丹尼尔:
当然可以。当我刚开始了解风投圈时,我疯狂地给人发邮件——创始人、投资人、任何可能会回复我的人。
后来,我终于拿到一个旧金山 VC 公司的面试机会。
我见了三个合伙人中的两个,表现中规中矩。那天晚上我觉得希望不大,就问酒店前台哪里可以吃一顿“告别晚餐”。前台推荐了一家中餐馆——R & G Lounge。
吃到一半,我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原来是当天面试过的合伙人——旁边坐的正好是第三个我还没见过的合伙人。他们邀请我过去聊天,气氛非常自然。第二天,他们就决定录用我了。
那次经历教会我一个道理:要让自己处在“偶遇”的可能性之中。
发那封冷邮件,去现场参加活动,迈出那一步。就像乔布斯说的,你无法“向前”连起人生的点,但可以在回头时看到它们如何串联。
其实,今天我们这次对话,也正是那一连串偶遇的延伸。
连接人生的点:共同的故事
贺小:
那场演讲对我也有很深的意义。我在中国长大,刚学英语时反复听乔布斯的那段演讲——一遍遍背那句“connecting the dots”。后来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那些点,是在回头时才看清的。
我一开始学的是艺术——绘画、设计、摄影——从没想过自己会进入科技行业。
丹尼尔:
太棒了。谁能想到呢?而且你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媒体平台了!
贺小:
是啊。我们在大会上认识时,我还在做上一家公司 RegHero,专注于医疗器械的监管申报(FDA 510(k))。我们帮创业公司寻找可用的前例设备(predicate device),并辅助申报。但市场太小,每年只有约 3000 个 FDA II 类许可,而且几乎被大公司垄断。虽然不太可扩展,但确实学到了很多。
丹尼尔:
完全同意——那是很宝贵的学习。人生的每一页都是一本书的一部分。
打破“常春藤壁垒”
贺小:
你本科就读于 Stony Brook,不是常春藤学校。你在 TED 演讲和今天的谈话中都提到,VC 和 YC 常常从精英大学(斯坦福、伯克利、CMU等)招人。
那对于没有这种背景的学生,他们还有机会进入创业或投资圈吗?
丹尼尔:
当然有!你不需要斯坦福的文凭就能做出伟大的事情。
但要理解为什么这些学校会产出那么多创始人——关键是密度。
野心、好奇心、协作精神的密度——那是一种能量,就像旧金山一样。
如果你所处的学校或社区资源不多,那意味着你得自己创造生态。这本身就是创业训练的一部分:学会利用有限资源、主动冷联系、自己搭建社区。
一个好握手的力量
丹尼尔:
在我教授的创业课上,第一堂课讲的内容就是——如何握手。
大多数人都低估了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沟通中有 95% 不是语言,而是肢体、眼神、姿态、存在感。
所以我会让学生练习那个握手:如果你能在几秒钟里传达出自信、谦逊与好奇心,你已经与众不同了。
贺小:
太真实了。在 SaaStr 大会上,我见了几十位创始人和从业者,但你给我留下了最深印象。
你的眼神、能量、提问方式都很真诚。你甚至在会后还记得给我发了那串 API key——而我自己都忘了。那小小的举动,体现了“信任与兑现”,如今真的很少见。
丹尼尔:
谢谢你,那对我来说很重要。你说得对——小事最能体现一个人。
好奇心与执行力是装不出来的。
而最好的创始人,往往也是最好的学习者——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提问、验证假设。
无论你在斯坦福还是州立大学,都可以每天练习这种心态:深度倾听、提问得更好、认真吸收反馈。 这就是伟大创业者与合作者的区别。
学习、韧性与“人生之书”
丹尼尔:
创业公司会来来去去,但真正留下的,是旅程、是人、是所学的经验。
我常对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写一本书。每一次创业、每一封冷邮件、每一次失败或成功,都是书中的一页。
有些创始人公司的增长曲线很漂亮,但他们自己内心却很空。
因为公司在成长,他们自己却没有。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成功不再只是估值或退出,**而是你是否真正改善了他人的生活。
问问自己:
你的创业目的是什么?
你关闭公司时,有谁会真正感受到失落?
这对你来说重要吗?
赚钱没有错,但我相信——“意义”和“利润”不必对立。
做让你充满能量的事。当你真心热爱时,握手自然真诚,对话自然流畅,你会享受整个过程。
不要因为“别人都在做”而去创业。要因为“你不能不做”而去做。
旧金山的思考
贺小:
说得太好了。旧金山真的有太多创业者——连我的 Uber 司机都说她这年载过 200 个创始人(笑)。
她说,很多人虽然拿到了融资,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有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创业”,就跟着做公司。
丹尼尔:
没错,这也是让我最无奈的地方。我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旁听过一些创业课,几乎都太理论化了。课堂从来不问“你要解决谁的问题?”,而总是从“你的idea是什么?”开始。
我常对学生说:不是某个“persona”,而是真实的人。那个你要帮助的人,叫什么名字?
很多人就这样浪费了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他们花几年去验证一个没人需要的点子;拿到投资后,又被迫追逐回报;结果陷入一个与“初心”背道而驰的循环。
这正是我想改变创业教育的原因。我们都知道“90% 的创业公司会失败”,但我的目标是——让那 90% 中的 100% 仍然创造意义。哪怕只帮助一个人,也足以改变世界。Start With One 不只是一个创业框架,它是一种“让创新重新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提醒我们:在每个指标、每个产品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他们的生活正在被影响。
贺小:
听你这么说,我对自己过去的创业也释然了(笑)。虽然我没做出独角兽,但确实让 FDA 法规更透明,也帮助了至少一位创始人。
丹尼尔:
这就够了。你帮助了你的 “那一个人”。这就是创业的本质。
MBA 与现实学习
贺小:
你拿过哥伦比亚大学的 MBA,但同时也经历过我称之为“创业的真实 MBA”。
你怎么看现在的 MBA 教育?你还会推荐给有志创业的人吗?
丹尼尔:
好问题。我给的简短答案是:全日制 MBA 不太适合真正想创业的人。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哈佛和斯坦福的课程确实不错,但大多数 MBA 项目在课程设计与环境上,都离创业实践太远。
如果你 25 岁、正打算创业,那就别去上学了——直接去做。搬去旧金山,加入一个早期团队,在现实中学习。
不过我个人读的是哥大的 Executive MBA(高管班):两年,每周六早上 8:30 到晚上 6:30。我非常喜欢那种模式——每个周六学到的东西,周一就能立刻应用。这种“即时反馈”是无价的。
我的同学大多来自不同领域——金融、供应链、医疗等——每节课都能听到丰富的真实经验。偶尔我去旁听全日制 MBA 课程,虽然学生都非常聪明,但少了“生活的厚度”。有了多年社会经验后再学习,体会完全不同。
成为最好的老师
丹尼尔:
我去哥大读书的主要动机其实不是为了“人脉”或“头衔”,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
我在哥大和斯坦福都教创业课,我希望能向最顶尖的教授学习。
有一次在机场书店,我拿起一本《哈佛商业评论》。封面整页都写着一个标题:“Personal Leadership(个人领导力)”。那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我第二周要上的课的教授——Hitendra Wadhwa。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真的是一种特权:我正在向“写书的人”学习。
另一位我难忘的导师是 Joel Brockner 教授。他和我一样,在布朗克斯的同一条街长大,上过同一所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读的大学也是 Stony Brook,最后去了哥大——完全是我的人生轨迹。
那一学期我的日程堪称超现实:
早上 5:00 – 7:00
我在 Zoom 上为印度 D.Y. Patil 商学院的 MBA 学生教授创业。
晚上 5:30 – 7:30
我自己又是哥大 MBA 学生,坐在 Brockner 教授的课堂里。
所以早上我是老师,晚上我是学生。这种“双重身份”让我更谦卑,也让我更能体会每个学习者的心情。
学术好奇心的价值
丹尼尔:
在硅谷有一种奇怪的文化,崇拜“退学”—— “我考上斯坦福,就是为了辍学。”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能两者兼得?为什么不能一边求知,一边创业?谁说我不能读 MBA,甚至读个博士?
贺小:
等等,你说真的要去读博士?
丹尼尔:
当然是认真的。我很崇拜的一个人是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他写了《创新者的窘境》和《你将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他既是实践者,也是老师和研究者。他在业界工作三十年,同时在学术界教授创新,还持续研究它。这种“三位一体”——实践 · 教学 · 研究——是我理想的模式。
硅谷的很多创业导师,只能从个人经验出发——那当然有价值,但也有限。我希望能把经验与学术严谨结合,用数据、案例与理论来支撑框架。
所以是的,我计划攻读一个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博士(PhD 或 DBA)。我要用学术方式验证一个事实:每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是从真诚地帮助一个人开始的。
Airbnb 的第一个用户叫 Amol Surve。每一家伟大的公司背后,都有一个“Amol Surve”。我想把这些故事系统地记录下来,用数据证明:改变世界,从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开始。
我的目标是:重新定义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用研究证明“同理心是可以被教授的”,并让下一代创业者同时具备影响力与正直。
新的框架:从“一”开始(Start With One)
丹尼尔:
这正是我提出的创业框架——Start With One(从一个人开始)。在你思考融资、增长、规模化之前,先问自己:“我真正帮助过的那一个人是谁?”
先用事实证明自己能做到。帮助一个人,是建立自信的最好方式。因为在帮助“上万用户”之前,你得先有“第一个故事”。
当一个创始人能说出“那个人是谁”,说明他在学习、在迭代、在解决真实问题。
那一个故事,会带来共情,也揭示市场。比如你的“那一个人”是新泽西的一位卡车调度员 George,那下一个问题就是:
“还有多少个 George?”
这就是以同理心为起点的市场验证。
贺小:
太有力量了。如果读者想了解更多 Start With One,可以去哪儿?
丹尼尔:
我每周六早上 10 点(美国东部时间)都会开免费在线办公时间(https://www.danielahmadizadeh.com/),任何人都能报名。形式类似 YC 的 Partner Office Hour:创始人加入、提出自己最大的困惑,我们一起解决。可以直接在网站上预约。这不是副业,而是我的热情所在——帮助创业者重新思考“成功”从哪里开始。
推荐阅读
贺小:
在结束前,你有没有想推荐的书或资源?
丹尼尔:
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那一定是 Rob Fitzpatrick 的《The Mom Test》。这本书教你如何与用户交谈——不带偏见。YC 常说“多和用户聊,多造产品”,但其实,“如何正确聊天”比“如何造产品”更难。
我自己还加了一个 twist(小技巧):我把每次用户访谈都录音、转录,
然后让 GPT 帮我分析:
“一个世界级创始人,会在这次谈话中做得哪里更好?”
如今的时代,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级学习者。保持好奇心,加上行动力——你就能走得很远。
结束语
贺小:
丹尼尔,非常感谢你。这次对话太鼓舞人心了。谢谢你的时间、你的故事与慷慨。
丹尼尔:
谢谢你,小。我已故的祖父常说——我们永远不会毕业于学习。希望你的读者也能记住这点,继续学习,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