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mble:在孩子与老师之间,重学一堂关于“教育”的课
文 / Xiao He|Mother of Success 教育特别篇
一、关于 Assemble:一所为“所有孩子”而生的学校
坐落在匹兹堡 Garfield 社区的 Assemble,是一所独特的“社区创客空间”(community makerspace):这里没有昂贵的学费,没有入学筛选门槛,却充满艺术、科技与想象的气息。
成立于 2011 年,Assemble 的使命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帮助孩子们发现自我、连接社区,并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可以改变世界。它的口号是:
“Building confidence through making.”(通过创造建立自信。)
Assemble 的创始人 Nina Barbuto 是一位建筑师、艺术家与教育创新者。她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学院,曾在洛杉矶参与互动艺术与公共空间项目。2011 年,她回到家乡匹兹堡,看见社区中许多孩子放学后缺乏安全、有意义的学习场所,于是用自己的积蓄租下一个小空间,开始带领孩子们做艺术与科学实验。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
“Assemble was built so every kid could have a place to tinker, to fail safely, and to dream.”
“Assemble 的存在,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能试错、能做梦的地方。”
如今十多年过去,Assemble 已成长为一个由教育者、志愿者与艺术家组成的社区组织,每月更换教学主题——从自然生态、机械结构到未来城市,课程涵盖艺术、科技与社会议题。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在 quietly teaching:教育不仅是传授,而是赋权。
二、进入 Assemble:一所“社区学校”的奇迹
那是匹兹堡一个阳光安静的下午。街角的建筑新而明亮,铝合金外墙、巨大的玻璃窗,把街景映成一幅画。我推门走进——这便是 Assemble,一个完全免费的社区艺术与科技教育空间。
门口是孩子签到区,一旁是整齐的工具柜:画笔、剪刀、平板、打印机、再往里是一圈铺满棕色纸的长桌,孩子们的涂鸦、拼贴、想象,在阳光下散发着温度与能量。
桌子以颜色区分——红桌、蓝桌、绿桌、橙桌——每一桌都是一小群正在探索世界的灵魂。那天,他们将要搭建属于自己的“小小生态系统”。
三、一场“放学后的教育”
Assemble 是一个成立十余年的非营利 after-school 项目,每周一至周四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放。每个下午三点,老师们会从附近的学校接孩子回来,步行二十分钟穿过街区。老师们称这一路为 “Assemble Sandwich”——一个老师在前,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后,像温柔的守护。
活动开始前,孩子们先洗手、吃点心,再围坐在一起自我介绍——说出名字、代称,还有“秋天最喜欢做的事”。
有孩子说喜欢在沙发上喝热巧克力,有的喜欢把落叶堆起来跳进去,还有的说奶奶每到秋天会做果酱送给他们。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从容——没有成绩、没有排名,只有被尊重与被看见的自由。
四、当老师是学生,学生是老师
那天我遇到一个七岁半的小女孩,来自附近的华尔道夫学校。她圆圆的小肚子、明亮的眼睛,正在认真织毛衣。
我问她怎么做,她立刻停下手中的针,耐心地教我:怎么打结、怎么勾线、口诀怎么念。
那一刻我非常感动。有时候,“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并不清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彼此传递的温柔。
五、关于老师:温柔与界限的练习
Assemble 的老师大多是兼职的年轻教育者,背景多元:有人学平面设计、有人主修环境科学,有人是社区志愿者。
我尤其记得 Nsai,她从 Assemble 的学生成长为老师,从 Emory 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匹兹堡教书。她说:“我们每个月都会换主题,比如十一月是‘自然’,孩子们用纸张和材料搭建森林、河流、苔藓和动物。”
我还记得一个课堂片段:一个小男孩戴着纸做的“拳套”在玩耍,另一个孩子抱怨被打到。老师Ellen没有批评,而是带他们画出“安全泡泡”,教他们什么是“我的空间”和“你的空间”。
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看到“界限教育”的实践:不惩罚、不压制,而是引导他们认识与尊重。
六、孩子的世界:想象与现实的交错
那天下午的主题活动是 Gratitude Tree(感恩之树)与 Build Your Ecosystem(搭建生态系统)。孩子们用回收纸剪出叶子,写下感激对象:“我的猫”“我的妈妈”“我的老师”。随后,他们开始搭建森林世界:用厕纸卷做树,用毛绒线做河流,用热熔胶拼成栅栏和房子。
有个小女孩做了一棵“Money Tree”,全班笑成一片;另一个孩子在故事里加入“billionaire mansion”和“overtime pay”。
我听着他们稚嫩的创作,也不禁思考,孩子的幻想里也有大人世界的回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我们焦虑、梦想与欲望的回声装置。
七、教育的隐形风景
到了傍晚五点半,家长陆续来接孩子。许多是刚下班的中年父母,带着倦意又温柔的神情。孩子们主动拿扫帚清理场地,小手笨拙却认真。
老师们最后填写 Google Form,总结当天的教学反思:学生人数、亮点与不足、下次改进。每一堂课都有完整的反馈与记录,因为这些数据会成为未来申请教育基金的依据。
我看着这一切,忽然理解了 Assemble 成功的核心:不是硬件,也不是课程,而是教育者。这里的教育是流动的、柔软的、尊重个体的。每个老师都像园丁,守护一片属于孩子的自由生长之地。
八、后记:Assemble教给我的一堂课
离开那晚,我坐在回程的车上,脑子里不断回放着那几个画面:
孩子教我织毛衣;老师引导孩子画“bubble”;粉发奶奶分发饼干;还有那些笑着堆出“森林”的小手。
我忽然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也许不是“教”,而是“陪伴”;不是“塑造”,而是“守护”。
在 Assemble,我重新学会了一堂关于“教育”的课——
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