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海海:从唐卡到创立纽约独立咖啡品牌Intangible Coffee——艺术、灵性与生活的流动

Mother of Success 创始人贺小 × 艺术家 海海

一、相识与重逢

贺小:
上次咱们见是好多年前了,是在 2022 年纽约的一个艺术展。记得一去展览现场,我就被你的作品吸引了。画面给我第一印象是 soulful,有灵魂的绘画。后来才知道你不仅画水彩,还曾在西藏学习唐卡。所以这次特别期待重新聊一聊。能不能请海海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

海海:
谢谢贺小的邀请,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访谈。

我的名字叫Haifang Luo, 朋友们都叫我“海海”,我本身是一个画画的人,最早的专业是中国画,毕业之后在广告行业做了好多年设计工作。后来有一个特别好的机缘,我去了西藏拉萨,跟随西藏勉唐派大师丹巴绕旦先生学习唐卡,系统学习了将近五年,在学业的最后,历经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毕业作品,拿到了毕业证。这个阶段也正好是我和我先生决定要来美国的过渡阶段。

今年开始,我又和几个喜欢手冲咖啡的朋友一起创立了精品咖啡品牌 Intangible Coffee

二、从内蒙古到北京:艺术的起点

贺小:
我现在才第一次知道,你最初是学中国画的。那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海海:
我是内蒙古人,当时在内蒙古大学美术系学习的是中国画专业。那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艺术”这件事。大学四年我觉得特别美好,能去北京看展、接触到新的视野。

贺小:
在内蒙古长大,这种地域文化对你后来的创作或性格有没有影响?

海海:
有的。其实我觉得最深的影响不仅仅是视觉,还有音乐。因为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城市里,其实在我小的时候并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反而是蒙古族的音乐,随处可听。长调的悠长和宽广,自由和深情,打动人心!后来真正见到草原的那种空旷与寂静,一切顺理成章了!这种审美的意象对我影响非常大。后来也延伸进了我的绘画。我的性格也算豁达,我想和这一切也多少有关吧。

三、广告年代:城市与节奏

贺小:
毕业后,你进入广告行业工作。那段经历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

海海:
当时我二十出头,一个人拉着行李去了北京。因为有美术功底,很快找到设计相关的工作。那时每天早上充满干劲地奔赴职场,晚上九十点才下班是常态。虽然很累,但对我来说是宝贵的锻炼,尤其让我学会了“条理和逻辑”。

画画的人容易比较懒散随性,没有流程意识,但做设计必须有逻辑、有归档、有修改流程。那几年让我养成了做事的结构性思维。

贺小:
你刚提到“懒散”,我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创作的流动性。艺术家像水一样,不一定按步骤走,而灵感是随机迸发的。

海海:
对,艺术创作是流动的,而设计是要不断被修改、被否定、被重建的过程。那几年让我理解了另一种秩序感。

四、西藏的召唤:从广告到唐卡

贺小:
后来你去了西藏。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你是怎么下这个决心的?

海海:
那时我们正准备来美国,我想在离开前“带走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做一些真正喜欢做的事,挑战一下自己。我一直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在一位藏族朋友的推荐下我去到丹巴绕旦老师的唐卡学校。第一次去拉萨有点高反,但第二天就完全适应了。拜见了丹巴老师后,我就决定留下来学习。这一呆就是四年半~

五、在拉萨的四年半

贺小:
你在藏区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海海:
生活非常简单纯粹,由于唐卡的特殊性,学习过程非常漫长。唐卡的第一个阶段是毛笔勾勒佛菩萨的形象,从佛首到全身,我光是练勾线就练了两年。那时候,勾线累了就会去大昭寺转经,回来继续画。晚上则画自己的创作。那段时间我的创作状态非常饱满,那是一种心无旁骛、宁静、纯粹的状态。
拉萨的节奏很慢,阳光温暖。除了学习,我最幸福的事就是和朋友背着画材在咖啡馆、甜茶馆、八廓街画速写,那几年画了几十个速写本。咖啡馆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我也会在公寓里自己手冲咖啡。我在拉萨租住的第一个公寓在拉萨河边上,窗外是流动的水声,还有各种鸟叫声,伴着咖啡的香气,这个声音与味觉的意象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六、拉萨的咖啡与风

贺小:
好有画面感。那时的拉萨咖啡馆是什么样的?

海海:
拉萨咖啡馆很多,有那种规模比较大的,也有一些和书店结合的小型的咖啡馆,各种各样的都有!我们常去一家叫“顶峰咖啡”,当时的氛围很好。咖啡馆里各种各样的人,有本地人,有游客,我们坐在窗边,看看咖啡馆里的人,看看窗外路过的穿着藏袍转经的人,拍一些照片,画画速写,试图记录下这些瞬间。

七、跨越与迁徙:从拉萨到纽约

贺小:
那几年你在拉萨,而你先生在北京。你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海海:
我先生是纪录片导演,那几年我在拉萨,他在北京。我们隔几个月会见面。当时我先生一边工作,一边在准备来美国的事宜。

2019年6月我拿到唐卡毕业证,7月我们就来到美国。那之前我们去了几个城市考察,最后决定落地纽约。那时的纽约让我又兴奋又陌生。但是几个月后疫情爆发了,那也是我的创作发生转变的时间点。

八、疫情中的创作转变

海海:
疫情初期,全世界陷入未知和恐慌,我的生活和心境也发生了转变。我的创作从关注个人经验转向关注人类的普遍情感,我开始搜集公共领域的图像,作为创作的素材,试图描绘那些转瞬即逝、支离破碎、不可捉摸的瞬间。纽约展览的那批作品基本是2020到2022年的创作。

九、艺术与教育:从创作者到教师

贺小:
现在你也在做艺术教育,这个身份对你意味着什么?

海海:
首先艺术老师的工作是支撑我持续创作的方式。

当了老师之后我也常在反思自己的创作,成年人总是习惯把问题复杂化,有些时候难免会带着一丝功利心去搞创作,从孩子们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他们义无反顾置身其中的那种天然和纯粹,就像丰子恺先生说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

十、咖啡与艺术:Intangible Coffee 的诞生

贺小:
你同时又是 Intangible Coffee 的联合创始人。这是怎么开始的?

海海:
我们四个创始人都热爱手冲咖啡。在纽约大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研究咖啡、看展、旅行。有一天我们突然说,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咖啡品牌呀,把我们对咖啡的理解和热爱融入这个品牌里,于是Intangible Coffee就诞生了!

贺小:
现在在哪些地方可以买到?

海海:

我们主要通过Intangible Coffee 的官网销售,还在纽约Memor Museum 的艺术家衍生品区上架,同时在布鲁克林的三家超市(Almonte's Food Dynasty Supermarket, SuperFresh Brooklyn, SuperFresh Bay Ridge)上架销售。网上也能通过 Etsy 购买。

十一、咖啡、电影与绘画的融合

贺小:
我注意到每款咖啡都配有你的画和电影名字,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海海:
我们希望咖啡和艺术、电影建立连接。每一款咖啡的特性,都对应一幅画和一部电影。

比如「Kagemusha」(《影武者》),对应的是苏门答腊曼特宁这款咖啡,它口感宽广、层次丰富,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气质;

而「Eternity and a Day」(《永恒与一日》)对应我那张留白的人像画,探讨时间与静默,它搭配的是埃塞俄比亚浅烘焙的咖啡豆,酸香清透,简单纯粹的口感直接回归到本质。

「Meshes of the Afternoon」(《午后的迷惘》)搭配的是哥伦比亚的粉红波本咖啡豆,这款咖啡豆谜一样的起源,非常适合我们的午后咖啡时光。

每一款咖啡都是味觉、视觉与故事的交织。

十二、书与电影的灵感推荐

贺小:
最后,能给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吗?

海海:
书的话,我推荐《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写的。它探讨生与死,给了我很多启示。
电影我推荐瑞典导演 Roy Andersson 的《寒枝雀静》,他的视觉语言冷静、诗意,每一帧都像画一样。它用荒诞、黑色幽默探讨人生的无意义。

贺小:
谢谢海海。你的生活状态真的非常美好。

Next
Next

艺术、教育与精神的镜像:对话崔德成(4C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