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欣然(Xinran Ma):从建筑到设计,再走向写作与 Design with AI
采访 / 撰稿:Xiao He
《Mother of Success》访谈
开场
Xiao He:
我最早是通过一个 mentorship 项目认识欣然老师的,后来也上过您的设计课。今天特别高兴可以重新坐下来聊聊。欣然老师,可以先和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吗?
Xinran:
我现在是 Design with AI 的创始人,这是一个关于设计与 AI 的教育平台。主要形式是 Newsletter,目前在 Substack 上有 1.7 万多订阅者。
三个月前我辞去了之前挺稳定的、福利好、而且完全远程的全职工作。我爱人说如果我当时问20个人,可能19个人都不建议我这么做,但我还是辞职了。原因是过去五年我一直在做一种“内在探索”:我知道自己不仅仅能在公司里做那些事,我想尝试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当然,对一个在纽约生活的移民来说,这个决定压力非常大,但也正是这五年的摸索,让我终于做出这个决定。因此当今年我的副业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全职工作之后,我就辞职了。
建筑到设计:从“循规蹈矩”到“主动选择”
Xiao He:
我记得您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建筑,后来也做了几年建筑师。如果回顾那段时间,您会怎么形容?
Xinran:
说实话,我觉得我浪费了挺多时间(笑)。不是说那段时间不好,而是我属于晚熟的类型,自我觉醒得比较晚。比如本科学建筑、研究生继续学建筑、毕业做建筑师、拿执照……走着循规蹈矩的路,没有思考“我真正想要什么”,长时间呆在或挣扎于舒适圈内。
不过人生也不应该沉迷于“后悔”。那段经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也给了后来我做一些事带来巨大的能量。
Xiao He:
有没有什么回忆,到现在想起来都会微笑呢?
Xinran:
有。我挺庆幸当时去了印度待了将近一个月,是学校项目的一部分。那段经历对我来说很值得回忆。
为什么离开建筑?
Xiao He:
您从建筑师转到产品设计,这个转折是怎么发生的呢?
Xinran:
官方说法的话是“喜欢产品设计的快速迭代”。建筑一个项目可能三五年都无法落成,成就感周期太长。
但如果让我说真正的原因:建筑薪资太低,无法养家糊口。
而且我当时爱人怀孕了,我必须做出改变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外界可能看起来我转行顺,准备了作品集,有不少面试,但实际上非常难。我转行的时间点正好赶上 UX 比之前几年饱和多了,再加上转行的中期正好赶上疫情,几乎没有岗位。我记得那段时间非常痛苦,但正因为经历过那样的挫折,我才有相信自己的底气敢于去做更大的决定,比如辞职创业。
写作:文字让人重新看到自己
Xiao He:
我知道您写了几本关于转行和设计的书,也写了很多 Substack。是什么让你决定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呢?
Xinran:
刚开始写作是因为三个事赶在一起了:
我当时老大刚出生。经历了这个重大生命事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写些东西。
转行成功。之前困难重重,但成功上岸。我也很希望去把转行的心得记录总结下来。
那段时间我读了许多 self-help 和个人成长的书。当阅读多了就也会想自己写些东西。
这三件事叠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我开始写在白纸上,写了厚厚一摞草稿。那时因为还是工作签证,不能有副业收入,就把稿子放在柜子里积灰。几年后知道快拿到绿卡了,我才重新拿出来整理、出版。
“给自己设的限制性信念”
Xiao He:
写作对你来说,是一种长期的习惯吗?
Xinran:
算是吧。我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看书,尤其历史方面的书,会写打油诗;初中、高中喜欢写散文;大一时写诗(笑),因为谈恋爱。但从大二到工作后的那十年,我几乎没写任何东西,且看书也只看建筑专业相关的书。
直到这次转折,转行、有孩子、读书,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之所以我迟迟没有做出改变,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给自己设了很多限制性信念。
于是有感而发又开始写了。
从 Twitter 到 LinkedIn,再到 Substack
Xiao He:
你现在几乎都是用英文写作,一开始是怎么决定用英文的?
Xinran:
其实最开始是在 Twitter,然后再到LinkedIn写,然后再到 Substack。
我在 Substack 上写的 Newsletter 主要是设计与 AI,但你如果看我的Substack Notes,会发现过去两年我写的大部分是人生领悟,跟设计反而关系不大。
英文写作是因为读者群主要是英文用户,再加上我读了很多英文书,有些想法用英文表达反而更顺。
中文我也写,但主要是个人记录比较细腻的东西,比如写给孩子的成长记录日记,还有一些个人感悟杂文,但都没打算公开发布。
脆弱、诚实与信任:为什么愿意在网上分享真实感受
Xiao He:
你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很真实的一面,会觉得 vulnerable (脆弱)吗?
Xinran:
我觉得我到了一个不再把自己看得那么重的年纪(笑)。有一天照镜子的时候突然看到白头发比记忆中的多很多,意识到人生已经走过了一段路了。这时会忽然觉得没有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了。
而与此同时,如果我分享的东西能帮助到某个地方的某个正在经历相同困惑的人,我会觉得我之前经历的挫折都有了更多的意义。
而且在 AI 时代,真实的、自带情感的内容,反而更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你必须先“给出”自己,才能获得连接。
人生榜样
Xinran:
我受到很多人的影响,比如 Will(我之前录播客的嘉宾)。他自带的能量和对梦想的追逐都很让人震撼。
还有像 Naval(纳瓦尔)、Derek Sivers。我喜欢读Derek Sivers的东西,以至于买了四本他的书准备送朋友。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有书的稿费也都会自动捐出去,而不是留给自己。
书籍推荐
在节目的最后,照例请欣然老师推荐几本书: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纳瓦尔宝典
《The Millionaire Fastlane》百万富翁快车道
Tony Robbins《Awaken the Giant Within》唤醒心中的巨人
Thich Nhat Hanh《The Art of Living》
Derek Sivers《Hell Yeah or No》
《Tuesdays with Morrie》
Xiao He:
今天的对谈我自己也收获很多。特别感谢欣然老师的坦诚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