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洲寒的长跑式人生:从虚假信息研究到媒体数据创业

对话人:贺小(Mother of Success 创始人) × 陈洲寒(创业者、研究者)

1. 开场与自我介绍

贺小:
特别高兴你今天能和我一起来做这个访谈,要不先给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吧?

陈洲寒:
大家好,我叫陈洲寒,我现在在新加坡做数据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创业。我的背景是计算机。大概10年前我去了美国,在那边读了本科、研究生,还有博士。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网络安全,还有社交媒体传播。我目前做的创业项目,和博士阶段的一些研究也有很多关系。这是我过去10年一个比较简短的经历。



2. 走上计算机之路

贺小:
你在莱斯大学的时候就是学计算机的。我很好奇,你是因为高中就有编程经历吗?是不是很早就选定了计算机这条路?因为你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一直做的都是计算机。你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呢?

陈洲寒:
其实没有。一开始申请大学时选的不是计算机,而是材料工程。之前我完全没有计算机的背景。大一的时候上了一门编程课,要写一些小游戏,我觉得挺好玩,所以就转到了计算机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想做一些研究,但没有什么经验。比较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老师叫 Devika,她后来也成为我研究生的导师,现在我们还一直在合作。

最开始是她带着我去做一些更偏研究性的项目,包括机器学习、社交媒体分析之类的。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更多地接触这个领域,并且一路走下去。



3. 为什么选择博士

贺小:
很多学计算机的朋友,本科、研究生毕业后都会考虑去业界工作。但你在莱斯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之后,却去纽约大学读了博士。当时你有纠结过吗?为什么选择继续学术,而不是去业界呢?

陈洲寒:
本科时我对研究感兴趣,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要读博。当时没发表多少文章,觉得直接申请 PhD 不太合适。我大四时先申请了本校的研究生项目,在莱斯读了一年研究型硕士,在硕士阶段又申请了博士。

我觉得 PhD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给你几年相对稳定的时间去研究一些可能没什么商业意义,但你感兴趣的事情。学校会支持你,也有一定的保障。业界随时可以去,但博士对体力和脑力的挑战比较大,如果不是在年轻的时候做,就会越来越难。



4. 纽约的博士生活与疫情影响

贺小:
你在纽约大学的数据科学中心读博,当时的研究方向和你本科、研究生时的一致吗?

陈洲寒:
纽约大学的数据科学中心非常跨学科,老师们来自不同学院:数学、物理、医学、政治科学等等。第一年还有 rotation 制度,可以跟不同导师做项目,再在第二年确定下来。
我最开始做了一些类似本科时期的研究,比如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也尝试过更偏理论的方向,比如生成对抗网络。但我发现自己不太喜欢偏底层、数学推导很多的研究,更喜欢分析实际数据,从中找 insight。于是选了适合自己、也能做得比较好的方向。

贺小:
回顾你在纽约生活的五年,那段时光对你个人来说是什么感受?

陈洲寒:
很特别。博士第二年疫情爆发,我一直在曼哈顿。疫情时城市几乎空了,教学也全改成线上。对博士来说影响相对有限,因为本来就要靠自己。

疫情虽然带来了困难,但从学术上反而给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大家只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同时充斥着很多不实消息,比如关于疫苗的。后面又赶上美国大选,所以我研究的重点就转向了虚假信息传播。
可以说,如果没有疫情,我很多研究问题都不会存在。



5. 博士期间的实习经历

贺小:
我知道你博士期间在 Twitter、谷歌、亚马逊都有实习经历,可以挑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经历和收获分享吗?

陈洲寒:
2019 年我在 Twitter 安全部门实习,那是疫情前最后一个可以线下实习的夏天。我所在的团队主要负责平台健康,比如账号安全、打击机器人。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是真实问题,同时需要算法和大数据分析。

找到这些实习机会的方式也挺特别。很多时候是因为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他们平台的问题,就主动联系团队,告诉他们“我发现了什么”。结果他们反过来邀请我实习。谷歌和亚马逊也是类似,我在研究中发现安全漏洞,披露给他们,他们觉得我能帮到公司,就邀请我过去。
这也让我体会到,如果你能向公司证明你在解决他们的问题,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复杂的面试流程。



6. 从学术到创业

贺小:
你博士期间发表文章顺利,实习机会也很好,但毕业后却没有去大公司,而是选择创业。为什么?

陈洲寒:

一个是导师的影响。我博士快毕业时,我的导师自己先去创业了。他一半时间当教授,一半时间在公司。到我的博士后期,他经常和我聊开公司的流程,比如怎么注册公司、怎么保护IP。这让我很受启发。

有一次导师问我:“如果给你10个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以及充足的经费,你会做什么事情?”我到今天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我太太和她的MBA同学。当时她在沃顿读 MBA,我也在费城生活,接触了很多 MBA 同学。大家见面都会问彼此“你的 idea 是什么”。我觉得说我没有创业想法不太好,就开始更严肃地思考商业计划。氛围很鼓励人尝试创业。

再加上我也拿到过 Amazon 等公司的 offer,但觉得业界机会随时有,而创业的窗口期可能转瞬即逝。于是就决定先尝试创业。



7. 从美国到新加坡的决定

贺小:
后来你没有来硅谷,而是和太太一起决定搬到新加坡。为什么呢?

陈洲寒:
一个是家庭原因。我父母在中国,太太的父母在缅甸,我们考虑到方便看望家人,所以想回亚洲。同时我们也希望找一个既讲英语又讲华语的地方,新加坡很合适。

另外,亚洲人口多,长期发展潜力大。新加坡社会治理高效、廉洁,生活安全,这些都让我们觉得很适合长期发展。



8. 创业挑战与机会

贺小:
搬到新加坡后,你的创业项目有什么变化吗?

陈洲寒:
最大的挑战是拓展亚洲市场。刚来时人脉少,同时美国因为新一届政府的政策变化,研究资金被削减,很多合作中断。于是我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到亚洲。

2023年,我们和英国 Tortoise Media 合作,调查在Amber Heard vs Johnny Depp 案件中,网络上是否存在操控舆论的可疑账号。我们分析了上百万条数据,发现很多账号有可疑之处,比如一个账号前几年还在发阿拉伯语内容,有一天突然转发起 Depp 的支持帖,同时删掉了旧内容。这些蛛丝马迹说明,支持Depp的舆论中可能存在操控。

这次合作很有意义,我们没有收费,只是出于对严肃新闻的支持。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曝光,就像一种更高级的广告,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技术。



9. 技术与媒体行业

贺小:
你的技术其实可以用在很多领域,比如品牌监测、声誉管理、甚至 influencer marketing。但你选择了媒体行业,为什么?

陈洲寒:
最早是因为纽约媒体实验室的一个创业挑战赛,当时主题是支持本地新闻。美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新闻沙漠”,只有大报纸能生存,小的逐渐消失。我从那时开始接触媒体行业。

我觉得严肃媒体在今天短视频盛行、信息快餐化的时代,非常重要,媒体工作者很不容易,也值得被尊重。虽然商业化上有挑战,但我愿意和他们一起探索。

当然除了媒体,我们和高校、智库、公司也都有合作。



10. 跑步与创业的联系

贺小:
我知道你是超级马拉松跑者,还完成过很多艰难的越野赛。你觉得跑步和创业之间有联系吗?

陈洲寒:
有的。首先是体能,创业很累,体力储备很重要。其次是跑步时可以思考。我刚博士毕业时很迷茫,不知道每天要做什么。那时我住在Cupertino,每天去附近的山里跑步,边跑边想今天的待办事项,跑完回来就更清晰了。

跑步也让我学会面对不确定性。2022年我曾参加 Twitter 的开发者大赛 并获奖。当时和Twitter签了合同,Twitter承诺会通过官方渠道推广我们的技术。结果 Elon Musk 收购 Twitter 后,整个团队被裁,合作取消,合同到今天也没有被履行。但因为有跑步训练出的心态,我能比较平静地接受这些变化,继续尝试新方向。



11. 推荐给读者的作品

贺小:
最后,请你推荐一本书或一个播客给 Mother of Success 的读者吧。

陈洲寒:
我想推荐一部电影,《Perfect Days》。这是一部日本电影,讲的是东京一位厕所清洁工的生活。我不剧透太多,但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结语

在这次访谈里,洲寒和我们分享了他从美国到新加坡,从学术到创业的完整历程。我们听到了他如何因为一门编程课而转向计算机,如何在疫情中找到研究灵感,如何通过研究进入 Twitter、Google、Amazon 实习,最后选择创业;也听到了他与媒体合作的细节、他在沃顿 MBA 环境中的启发、他跨国生活的考量,以及他如何把超级马拉松跑者的心态带进创业。

Mother of Success 相信,每一段经历都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折射出一代创业者在全球化和快速变动的时代中的探索与坚持。洲寒的故事提醒我们:技术可以服务商业,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服务社会;创业是一场长跑,需要耐力、韧性和持续的好奇心。

感谢洲寒的分享,也希望这次对话能给正在探索道路的读者带来启发。

Previous
Previous

采访Liam Philiben:从芝大电影研究到 AI 游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