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者到艺术家,再到创业者:陈俪莎谈4C Gallery与当代艺术实践

采访录|陈俪莎 × 贺小

采访日期:2025年10月8日
栏目:Mother of Success | Creative

开场与背景

贺小:
俪莎,我们上次见面是在洛杉矶的展览上,非常高兴能在线继续聊一聊。能否先为读者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陈俪莎: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很开心能在这个栏目里和大家分享我从“想做研究者”到“成为艺术家”的转变,也聊聊我在洛杉矶创立 4C Gallery 的旅程。

目前,我是一名艺术家、艺术空间和艺术教育的创业者,在洛杉矶运营一家独立的当代艺术空间——4C Gallery。

作为艺术家,我自己的创作关注身体和精神的链接,关注人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我对神学和宗教实践感兴趣,也喜欢去奇特的组织里“卧底”。因此我常把个人经验融入在作品集,用影像、装置与绘画等媒介,探索科技、身份、性别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作为创业者,我希望可以给艺术家更多展示平台,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艺术创作的行列里来。4C Gallery集艺术展览、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三个功能为一体,它是一个艺术空间,更是一个鲜活的community。

对我来说,创作和创业都像是一种修行:是在理解世界的同时,也在理解自己。

其实我本科毕业之后,最开始是打算走学术道路的,打算去读博士。但没想到命运如此擅长决策,阴差阳错,我最后去了芝加哥艺术学院读研究生。便从此开始了另一条路。

时间回到2018年,我当时本科刚毕业,在做UIUX的工作,学习UCI,平时也在一些公益组织做义工。本科的时候也参加过 UCLA 的一个关于 AI 创业和 Leadership 的短期项目,对 AI 有一些了解。

2019年,很幸运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读PhD的机会,那位导师是做Design+ AI 医疗方向的研究。当时在国内做“AI + 设计”的人不多,而我觉得 AI 医疗是个能真正帮助到别人的方向。

从学术转向艺术的觉醒

俪莎:
后来老师换了研究方向,我就没有那么感兴趣了。那时香港的氛围也比较紧张,我的精神压力特别大。

我面对着不感兴趣的课题,窗外是嘈杂的人声。我开始想:“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做这一切是发自内心吗?”

我意识到,可能人一般都会有两件最想做的事:第一件是你真正的梦想;第二件是你认为能帮助别人的事。对我来说,最想做的始终是艺术。但因为父母不支持,我就一直在用“第二想做的事”去代偿,比如做公益、做设计,希望用设计去帮助别人。

但那次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其实早就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早点去做?很多人要到四五十岁才意识到,但我已经感受到了,就不应该再犹豫。

我应该帮助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真正想做的事情。

于是我申请了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研究生项目,结果居然被录取了,还拿了奖学金。Chair 特别喜欢我,觉得我的跨学科背景很独特。

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习

贺小:
我知道 SAIC 的 MFA 特别难进,你不仅被录取,还拿了奖学金,真的非常棒!

俪莎:
是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并没有非常难。就像是一切都被设计好了一样。(也有可能只是运气好)

我记得我准备申请作品集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关于苏联建筑风格与政治演变关系的视觉研究。我当时做得特别投入,经常做到凌晨两三点,那种“我真的喜欢”的感觉非常清晰。也许“心流”真的会让一切变得容易。

当然,后来没有去港理工那个PhD项目,也让我父母非常不解。上个月还跟我感叹,我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好的机会。

虽然他们至今也不太能理解我到底在干什么,但是他们最后还是妥协了。

家庭与选择的张力

贺小:
我特别理解你提到父母的态度。我家里没有亲人做艺术,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认同做艺术创作是一种职业。

俪莎:
对,我后来也慢慢理解父母,作为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希望孩子选择容错率更高的路,不希望看到孩子因为没有体面收入而阶层滑落。

把艺术当作职业是很难的,换言之就是容错率非常小。

实不相瞒,我现在做艺术教育创业,也经常遇到一些焦虑的孩子家长跟我说:“希望你可以多和孩子分享艺术行业的现状,让他们知道这条路有多难,兴许他们会更愿意把这个当作爱好而不是专业。”

学员的类型与创作动机

俪莎:

4C 艺术空间 除了艺术展览,还有艺术教育。我们首先开的是针对成年人的艺术教育课程,之后开了青少年的。

我们这边的成年人学员特别有意思。有些人是学电影的,但他们觉得电影学校太商业,和他们理想中的艺术相差太远;有的人是研究生,马上要找工作,却发现自己不喜欢专业方向,打算转专业来学艺术的;也有人是已经工作多年,进入稳定的生活了,决定捡起自己的艺术梦想,给童年的自己续上轨。

可见,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更像是一种“Spiritual Practice”,或者退一步说,“Alternative Spiritual Practice”。她们来这里,不只是想学技术,而是想搞清楚:“我真的想要什么?我能创造什么?”

我们不仅是画室或教育机构,我们还有 gallery 和 art community。学员可以在这里遇到艺术行业不同阶段的人。比如之前Xiao He你来我们画廊展览的时候,那天观众里不仅有艺术从业者,还有很多想进入艺术行业的人。你当时做了artist talk,分享了你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多我们画室的学生刚下课就过来听了,她们就会很直观地感受到:原来艺术行业既有光鲜,也有艰难。也许我之后也会面临这样的时刻。

当然,艺术行业的压力她们一直都知道,可以在抖音和小红书上刷到。

但是通过你现场的语言内容、语言节奏、叙事方式,她们可以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获得这些一手信息。这种“直观”,我觉得是很珍贵的,也就是所谓的沉浸式的艺术氛围。和博物馆不同,我们这里的艺术氛围会更有“活人感”。

成年人与艺术的重新开始

俪莎:

我见过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她们有的因为工作稳定了、有的孩子长大了,突然有了时间,想重新追求“我真正想做的事”;有的人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喘口气,找到自己开始拿起画笔;有的人伴侣过世,想通过创作去重建生活节奏,进入一个更有创造力的世界。

我很惊讶居然有这么多想从0开始学艺术的成年人。陪伴她们从0基础到做出原创作品的过程中,我内心也被深深地治愈了。

小时候父母给我很大的压力,我一直觉得,如果三十岁还没成为有名的艺术家,那我这辈子就完蛋了。但现在我看到这些学生,她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让我明白:其实做艺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也不用一直活在他人的眼光里,不用总是要向外界证明自己。

为什么先做成人教育

贺小:
好奇你们为什么一开始只做成人教育,而不教小孩?

俪莎:
因为我们白手起家,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全年龄的机构。

我们考虑了一下,我们最想做的教育是关于“创作”,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

从“创作”出发。创作是一件无功利的事,它不是训练、不是标准化产出。它要求你在没有经济收益的情况下,还愿意去做。想象你面对一个空白的画布,你知道你将在这上面花费100个小时以上。

花 100 个小时去做一件大概率不赚钱的事情!为什么?因为那是你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为了找到这个“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可能需要反思性的去回看自己的人生,找到那个在你的人生里反复出现的,超越语言的“Patton”

比起小朋友,成年人的人生经历很丰富:跨文化、语言、迁移、挫折。这些都可以成为“有意识的去表达”的创作素材。

我们希望他们在创作中找到“无功利但心生愉悦”的动机。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艺术的核心。

教学理念与创作哲学

俪莎:
我们课程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艺术语言的学习(比如媒介与技法),另一部分是创作内容的探索。媒介像是拐杖:你先掌握一种,再去扩展。

但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那个让你愿意“无功利地去创作”的主题。那可能是你人生的母题,是让你不断回望自己的动力。创作让人重新看待生活,也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现实中重新找到出发的理由。

与崔德成的合作与角色

贺小:
我觉得你和崔老师特别了不起。你们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教育者,还能把教学系统做得那么好。你们是创业后才变成 educator (教育者)吗?

俪莎:
崔老师其实很早就决定要做教育。他对国内的艺术教育体系非常不满意,觉得必须有人亲自去改变。而且他认为,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传递观念,而教育正是最直接的方式。

我自己不太直接教学,更多做咨询和市场这块,有时候会带领一些活动。作为一个算是转专业的人,我很能理解那些“曾经没能学艺术”的人,也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现在想回头再学。

建立空间与社区

贺小:
我知道你们从装修到布展全是自己动手,真的太不容易了。

俪莎:
对,当时疫情期间人工太贵,我们自己搬水泥、刷墙,从 painter 变成了真正的 painter(笑)。装修大概干了100天。有一说一,自学铺水泥的时候,感觉真的学到了比做艺术更赚钱的手艺(笑)。

艺术创业利润周期很长,不像写软件能立刻赚钱。我们到洛杉矶时谁都不认识,就这么干起来了。现在想想挺冲动的,但也挺值得。

展览与人文价值

俪莎:
我们在挑展览时,从不考虑销售。如果要赚钱,只要展油画和少量雕塑就够了。但我们更想展示影像、行为艺术这些“回不了本”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有人文价值。

商业艺术可以靠资本逻辑运作,但人文艺术需要空间、需要社区的支持。我们希望在洛杉矶,为华语艺术家创造一个更友好的环境。

“4C”的含义

贺小:
可以和大家介绍一下“4C”是哪四个 C 吗?

俪莎:
第一个是 Contemporary(当代),第二个是 Community(社群),第三个是 Chinese-speaking(华语),最后一个其实是 Chen & Cui(Last names of founders)

Community 的意义在于:它是多元、真诚、安全的空间。因为多元,才能扩展思维的边界,因为真诚,所以可以扩展包容心,和真正的认同。

而母语,中文,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那是来自母亲土地的语言,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创业与创作的关系

俪莎:
Decheng其实很早就想创业,比起他,我性格里的“艺术家”比例会更大一些。

我的创业的动机是因为感受到创作瓶颈。我知道我创作不出更好的作品,是因为我这个人还不够。我觉得创业的意义是:让我更理解世界,也更理解自己。只有理解得更深,我的创作才能更接近我心中的理想。

我以前一直很逃避面对社会,小时候是个超级i人,和人相处非常累。我一直以为像我这样随心而动的人是不会去做实体创业这么需要commitment的事情的。

但是没想到自己真的去做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惊奇的体验。“这样的我,居然会做这样的决定?!”

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爱是灵魂追求美与善的动力,使人趋向完满” 。我确实在艺术中感受到了这样的动力。

推荐与收尾

贺小:
说得特别好!在采访的结尾,我们一般会请嘉宾推荐一本书或节目。俪莎会为大家推荐什么呢?

俪莎:

我最近在重读哲学史,有在看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然后也常看一个 YouTube 节目《大问题》。他们全网有两三百万粉丝,从不接广告,非要靠卖课程赚钱,我很佩服他们的坚持和理想。

贺小:
太棒了,谢谢 俪莎!你们在洛杉矶建立的社区和教育实践真的很inspiring。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多合作。

后记(Bonus)

关于学生与精神实践

俪莎 Chen:

虽然听起来像是我在教学生做一些事、分享一些知识,但其实这些成年学生的人生阅历比我丰富得多。她们中有创业者、有全职妈妈,也有年纪是我两倍的人。她们对人生的洞察与对世界的理解,常常让我意识到——我才是那个需要向她们学习的人。

她们中很多人从小就想学艺术,却直到人生的后半段才开始。每当看到她们拿起画笔,我都会想起初中那年,父母不再支持我学画画的情景。那时的我伤心了很久,也因此明白,梦想有时并不是被放弃的,而是被延迟了。

有时看着她们,我会想:如果当年父母没有支持我读研究生,也许我也会成为那种“等到生活安稳、有点余钱后才敢学艺术”的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支持去追求艺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优质的艺术资源。艺术教育的层级差距太大了。即便在艺术学院里,转专业、重新起步的学生也很多。选择理想主义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成年学生的进步往往非常快。她们用行动证明了艺术的力量。今年十一月,我们的一位学生将在画廊举办她的个人展览,而她只是从油画基础开始学起的。

艺术是爱所有人的。
当我看着她们一点点成长,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的那些“遗憾”是不是太夸张了。也许,学习从来不分早晚;精神的实践,也永远不会太迟。

人生阶段与精神连接

俪莎:
在我看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做艺术其实是精神追求。Spiritual practice(精神实践) 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如果在这件事上留下遗憾,内心多少都会有一点难过。

所以当我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常常会想:其实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就像修行人彼此称呼“师兄师姐”,因为我们都在同一条精神的河流中前行。

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些成年学生就像平行世界的自己。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父母最后,没有真金白银地支持我上艺术学院,我大概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机会。

于是我创业的时候时常反思——
学艺术,真的是一件需要花这么多钱的事吗?是什么让艺术如此昂贵?在这个时代,网络上已经有无数艺术课程,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做艺术教育?我究竟想做的,是一种怎样的艺术教育?

如果目前艺术的门票如此昂贵,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建造一扇让所有人都能进入的门。

这很难,要做到肯定不能只靠说的。需要很多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教学和展示场景的创新、精神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融合,等等。

崔老师也一直在编写自己的教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到了很多正反馈。比如看到成年人学生进步很快,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真的从0开始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甚至是成系列的。渐渐地,我越来越相信,艺术和精神的追求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的。

我会越来越倾向于把艺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实践,每一次你进入心流状态、与作品共呼吸的时刻,你都能感受到那个内心深处的地方——而我们,其实都在那个地方,微妙而真实地连接着。

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贺小:
我其实也常常有这种感觉。虽然我是学艺术出身的人,但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在画室里的反思还不够。人不能每天只面对画布或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进入生活。

不管是做科技创业,还是写那些 conference paper、面对医疗器械法规,我有时会觉得自己像在做一场 performance art(行为艺术)。
我去观察人们,穿着西装、在台上讲话——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一种社会剧场。
我觉得正是通过这些“入世”的经历,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艺术家。艺术家不可能活在真空里。

创业的动机与哲学思考

俪莎:
对,是这种感觉。这也是我的创业动机。

我记得研究生毕业后,我的创作曾遇到瓶颈。那并不是技巧或资源的问题,而是因为我还不够了解世界,也不够了解自己。我希望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于是创业成了我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当我投入经营、组织、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仍然在创作,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我在学习如何让理念落地,也在学习如何让爱这个世界的方式更具形体。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人真正愿意去开启一件新的事?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想起柏拉图的《会饮篇》里对“爱”的描述——爱是一种推动灵魂追求美与善的力量,使人不断趋向完满。

我觉得我是被艺术爱着的,它推动我找寻人生意义、学习艺术相关知识、通过创业的方式把艺术里获得的感动分享给更多人,然后我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世界、他人和自己,最后又可以带着新的自己回归到创作里。就像你说的,“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艺术家”。 整合这些年学到的一切,把它们内化(internalize),再次流回创作中。

关于成长与循环

贺小:
哇,这真的很动人。
你说的这种“知识的内化”,去滋养新的创作,我非常有共鸣。

俪莎:
对,是这样。

贺小:
真的非常棒。俪莎,今天特别开心。

之前我们在画廊见面时间太短,这次能听到你完整讲述自己的思考,我真的更了解你了。你们能在一个全新的城市落地,从租空间、签合同、布展、协调,一步步把 4C 做起来,真的很了不起。

俪莎:
确实很辛苦(笑)。崔德成做了很多教学和执行上的工作。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单独采访他。

贺小:
那会非常好!

Previous
Previous

郭亦昕:从伯克利,到 Uber China,再到 Echelon AI 的探索与再次启程

Next
Next

程文:从量化基金到酒店转公寓创业 — 从金融到房地产的跨界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