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亦昕:从伯克利,到 Uber China,再到 Echelon AI 的探索与再次启程
MOS: Eddie,你能先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吗?
Eddie Guo: 我是Eddie Guo,在中国出生长大。2011年我来到美国读大学,从那以后一直在科技行业工作。我最早的职业经历是在Uber中国的增长团队,那段时间公司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后来我加入了一家早期AI初创公司。2023年我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转眼快两年了,时间真的过得飞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探索与融合
MOS: 你在伯克利的大学经历是怎样的?
Eddie: 用两个词概括——“探索”和“融合”。
在学业上,我换了四次专业。最初学的是环境科学,因为我一直很热爱自然——高中时我的大学申请文书写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学了一年后我发现太宽泛了,涉及政策、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方面面。我上了几门环境政策和经济学的课,却依然想不清毕业后能做什么。
于是我转到了统计学,然后又转到了运筹学——它结合了数学、编程和分析,更偏应用。后来又加修了计算机科学,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喜欢“造东西”的感觉。最终我以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毕业。
在课外,我加入了一个兄弟会——那是栋有百年历史的红砖房,还出现在电影《毕业生》里。大家常把兄弟会和派对联系在一起,但对我而言,那是关于“社区与传承”。墙上挂满了校友的肖像,他们中有医生、律师,甚至南极探险家。我在那里住了两年多,体会到美国的慈善传统,也收获了至今仍保持联系的友谊。
毕业之后:为什么选择Uber中国
MOS: 拿到CS学位后你有很多选择,为什么选择Uber中国?
Eddie: 我一直想创业,但第一份工作我想去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那时正是共享经济的浪潮。
在大学时我也做过一些小实验,比如和朋友一起尝试做果冻酒卖——虽然没做成,但让我体会到“从零创造”的快感。
Uber中国很特别,因为它是少数真正深入中国消费市场的硅谷公司之一。那时团队几乎每周都在新城市上线,我们组负责补贴优化——用数据和激励策略与本地竞争对手竞争。
2016年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那标志着一段高强度但极具成长性的经历的结束。那段时间让我学到了“大规模系统如何增长”,以及“创业精神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公司中依然蓬勃存在”。
转向B2B SaaS:新的学习曲线
MOS: 后来你加入了一家B2B初创公司,那段经历如何?
Eddie: 2019年我加入了一家AI创业公司,为企业开发内部IT工具。加入时大约60到70人,还算早期,但已拥有一些大型客户。
我从那段经历中学到三点:
B2B和B2C完全不同。
B2C靠网络效应扩张;B2B靠信任、人脉和口碑增长。产品开发更依赖直觉。
在Uber,每个决策都要做A/B测试;而B2B中你等不起——你得快速构建、展示给客户、再根据反馈迭代。商业的本质是“人”。
即便是企业软件,决策也是人做的。建立信任往往比多加几个功能更重要——这是很多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一开始容易忽视的。
第一次创业:AI On-Call
MOS: 你第一次创业时的想法是什么?
Eddie: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打造AI值班工程师——用AI帮助开发者处理警报和系统故障。
这个想法来自我们的切身痛点。在我之前的公司,工程师们经常被深夜的系统警报吵醒——每周上百次,白天的生产力都被拖垮。于是我们三个决定辞职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时既兴奋又害怕——没有客户、没有资金、没有产品。但我们觉得时机对了,AI浪潮刚起,而人生太短,不去尝试太可惜。
第一次公司的教训
MOS: 你们坚持了一年多,为什么最后停下来?
Eddie: 主要有两个原因:
需求不够强烈。
我们做了很多与大工程团队的概念验证,经理们喜欢,但高管不觉得是必须买的刚需——它确实缓解了痛点,但不是“非买不可”的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极深的系统接入。
而拿到这些访问权限在企业环境中极其耗时——数据安全、权限审批往往要几个月。
这段经历虽然挫折,但学到的东西无价:
要尽早聊预算——免费试点几乎不会转化;
要快速验证需求;
光有领域知识不够——产品必须是“止痛药”,不是“维他命”。
转型与快速验证
MOS: 后来你们怎么转型的?
Eddie: 我们决定为每个新想法设一个月窗口——必须打50个客户电话,找到信心,否则立刻换方向。
那段时间让我明白,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创业必须解决真正痛且值钱的问题。我们也很坦诚地告诉团队在“重启”,大家都很理解。
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明确自己的优势;
寻找可被AI颠覆的大市场;
将技能与正确的领域匹配。
我们发现自己真正的强项是产品和B2B SaaS,而非开发者基础设施。我开始研究企业IT服务和ServiceNow生态——看行业报告、研究并购数据、与产业链上几十人交流。
市场验证与Echelon的转折点
MOS: 你如何判断一个市场是否够大?
Eddie: 我通常看至少10亿美元的总可寻址市场(TAM)。在企业SaaS里,1亿美元ARR就是个真正的生意——哪怕只拿10%,也很有意义。
MOS: 你今年去了ServiceNow在拉斯维加斯的大会,对吧?
Eddie: 对,那是个转折点。
当时我们已经做了100多次ServiceNow生态内的访谈——客户、合作伙伴、销售、培训机构。我们决定制造势能:发布演示视频、开放预约链接、开始见面会。
三天会议里我们见了20到30个人,大多在会场旁边的星巴克。那几天几乎不停地做演示、谈想法。面对面的交流效率比六个月线上沟通还快。那些早期支持者中,有人成了我们的第一批客户,也成了至今仍会一起喝啤酒的朋友。那次旅行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相信——这事能成。
Echelon AI的未来
MOS: 接下来Echelon有什么计划?
Eddie: 从5月起,已有几个客户上线使用,我们正扩大部署并提升产品智能。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企业级AI代理,可自动辅助开发、测试和文档撰写——真正增强IT团队的效率。企业IT服务是一个万亿美元市场,随着基础模型的发展,越来越多工作流可以被端到端自动化。这正是我们追逐的机会。
最后的思考
MOS: 最后,你能推荐一部电影或播客给我们的读者吗?
Eddie: 《大鱼》(Big Fish, 2003)。它让我想起——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要拥抱未知与想象,哪怕那些意料之外的片段,终将成为你故事的一部分。
MOS: 太好了,谢谢你分享,Ed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