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块积木(Six Bricks)重新想象学习:在匹兹堡儿童博物馆的一天
作者:Xiao He|Mother of Success 教育特刊
昨天,我在匹兹堡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 of Pittsburgh)参加了一场名为 Six Bricks(六块积木) 的培训。它最初由南非教育家 Brent Hutcheson 和他的团队 Care for Education 所创立。讲师是来自南非的 Linda,她已经在世界各地推广这种教学方法十多年。
Six Bricks 是由 乐高基金会(LEGO Foundation) 推出的教育项目,起源于南非的非营利组织体系,2009 年正式成为基金会的重点项目。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玩耍学习(Learning through Play):用身体、感官与心智共同参与,让学习成为一场愉快的探索旅程。
一、从乐高基金会到“六块积木”
乐高基金会(Lego Foundation)总部位于丹麦比隆(Billund),那里也是著名的“Lego House——Home of the Brick”的所在地。自 2009 年起,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一种“重新想象学习(Re-imagine Learning)”的教育哲学——把“玩”重新带回课堂。
Linda 来自南非的一个教育团队,他们过去十几年深入各地学校、NGO 与欠发达社区,用这六块色彩鲜艳的 DUPLO 大颗粒积木,让儿童通过搭建、拆解、重组的方式,去理解数学、语言、社交与情感。
她说:“孩子的学习不是从听开始的,而是从触摸、移动、表达与合作开始的。”
二、积木背后的科学:身体与大脑的连接
Linda 特别强调——Six Bricks 不只是玩具,而是一种让孩子动手、动脑、动身体的教学工具。
活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应着认知科学的关键要素:
空间感知(Spatial Awareness):孩子通过“摸高、击掌、后退、转身”等动作,感知身体与空间的关系;
视觉与注意力(Vision Awareness):用不同颜色和方位引导注意焦点;
手眼协调与序列记忆(Sequence of Action):通过一连串动作——例如拍手、拍肩、打响指——去训练大脑的工作记忆;
语言与表达(Verbalization):老师不断鼓励孩子“说出你刚刚做了什么”,帮助他们将动作转化为语言;
社交与合作(Social & Emotional Learning):在“搭塔”“传递”“轮流”等游戏中,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
Linda 一再提醒:“重要的不是孩子学了什么,而是他们学习的顺序。”
“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可以获取内容的时代,但身体的学习、节奏的学习、合作的学习——这些是无法用屏幕替代的。”
三、积木的尺寸与孩子的身体
她拿出一块块大颗粒乐高积木,解释为什么要用 DUPLO 尺寸。
孩子在 4 岁以前,手部肌肉尚未发展成熟,不适合用细笔或小积木;粗大的画笔与积木才符合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阶段。
Linda 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四块积木的长度大约是 23 厘米——那正好是成人的视野宽度范围。平板电脑的屏幕尺寸也差不多就在这个范围内。”
她提醒我们:许多孩子的“视野”其实正在被电子屏幕限制变窄,因此 Six Bricks 的活动要刻意让孩子扩大视觉范围、跨越中线(Midline)——因为“跨中线运动是阅读和写作的前提”。
四、六块积木的无穷可能
Six Bricks 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无限。
用 2 块积木 就能拼出 24 种组合;
用 6 块积木,则有 915,103,764(超过九亿) 种可能。
这些游戏都被设计成快速、有节奏的小任务——通常5 步以内,否则孩子就会失去注意力。
Linda 一边示范,一边问我们:
“当孩子在堆塔时,摔倒是过程的一部分。你要怎样帮助他们再试一次?”
她带我们玩了“塔楼挑战(Tower Building)”:先正面搭,再反方向搭;闭上眼睛再搭;加入花样模式。
每次塔倒下时,我们都得重新开始——而她笑着说:“挫折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五、从合作到语言:用积木教沟通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环节——“背靠背建造(Back-to-Back Build)”。
两个人面对背面,一个描述、一个搭建,不允许提问。
这时候语言的模糊、倾听的习惯、耐心的程度,都被放大了。Linda 说,这种游戏能帮助孩子理解“共同语言”的重要性,也让老师学会提更清晰的指令。
还有“盲搭(Blind Build)”:一个人蒙眼,另一个人用口头引导搭建——考验的是信任、空间感和表达力。
Linda 说:“有时候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对错,而在于过程中的倾听与共建。”
六、执行功能与学习力的培养
Six Bricks 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而是发展孩子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
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能否自我调节、延迟冲动;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否记住指令并操作;
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能否从错误中调整策略。
Linda 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让孩子数‘3、2、1’,闪现一组颜色,然后让他们复原。这不仅锻炼记忆,更是训练注意力与反应速度。”
她还补充:“重复能帮助学习,但联想(Association)能让记忆更久。”
比如老师展示红、黄、蓝三色砖,让孩子编故事、写诗或重组——记忆就会变得更深。
七、情绪与表达:颜色也能“说话”
Linda 还谈到了 情绪调节(Emotional Regulation) 的部分。
她举起红砖、绿砖问:
“今天谁的心情是红色的?谁是绿色的?”
这种色彩的隐喻让孩子更容易表达情绪,老师也能据此引导他们理解心理状态、学习共情。
在她的课堂里,颜色不仅是数学工具,也是情感语言。
孩子可以用积木讲故事、表达“我今天生气”“我今天开心”,或者用红砖代表“错误”、用绿砖代表“对的”来回答 True/False 问题。
八、在玩中发现自己
当我参与这些活动时,我也重新看见了自己。
我发现自己在空间搭建和团队合作上很自然、有直觉,但在节奏、模式或竞争中却不自在。
我几乎不喜欢“比输赢”的环节,也从未喜欢竞技性运动。
这一瞬间,我意识到——教育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与世界观。
九、教育的两个学习曲线
Linda 分享了一张图表:
人的学习曲线有两个高峰期——4 至 6 岁 与 24 岁左右。
第一个阶段,孩子从自由的游戏进入学校制度;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职场、开始面对社会责任。
她说:“有的人能快速适应第二次学习曲线,有的人则会挣扎。”
我听完这句话,忽然明白——我正处在第二个曲线中,重新学习如何去玩、去协作、去用身体和心去学习。
十、从积木到人生:教育的温度
六块积木,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教育最深的哲学: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激发好奇。
玩耍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学习的起点。
最好的成长,是一次又一次地“搭建—拆解—重建”。
Six Bricks 不只是孩子的课堂工具,也是一种生活隐喻。
它提醒我们,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可以重新学习——用双手、用身体、用心。
关于 Six Bricks
Six Bricks(六块积木) 是乐高基金会于 2009 年发起的全球教育计划,源自南非的教育实践,旨在通过低成本、互动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专注力、记忆力、社交与情绪管理。每套积木包含六块不同颜色的大颗粒 DUPLO 积木,适合 4 岁及以上儿童。教师可用它设计数百种短小有趣的练习,帮助孩子通过“玩”发展认知、合作与自信。
关于 Mother of Success 教育特刊
Mother of Success 持续关注世界各地以创新方式改变教育的实践者与项目——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文。我们相信,教育的未来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人性的觉醒与创造力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