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与灵感: Randy E. David在生命科学中架起人类学与商业化之间的桥梁

采访者:Xiao He · 《Mother of Success》系列

地点:加州伯克利·Blue Willow 茶馆

开端

Xiao:
Randy,感谢你今天能抽时间与我见面。也许你可以先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

Randy:
谢谢你特地来见我,Xiao。我住在湾区伯克利山上,原本来自纽约。现在主要在医疗科技与制药行业工作,专注于循证研究、伙伴关系开发、市场准入与商业化策略。

让我意外的是,我职业生涯中很大一部分灵感来自人类学:也就是对文化的研究。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企业口号里那种“我们有很棒的文化”,而是更深层的理解体系与决策逻辑,它们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人类是商业运作的媒介,而文化在数据模糊、结论不清的情境下,对决策影响尤其深远。在这些时刻,人们往往会回归熟悉的框架(或偏见),以降低个人风险,并在决策出错时保有合理辩解的空间。

我关注这些,不是出于心理社会的兴趣,而是出于商业实践的必要。

进入咨询领域

Randy:
如今,我是一名咨询顾问、兼职高管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战略顾问,同时也与政府机构、投资公司、保险机构及医疗系统合作。

我从未计划成为顾问。事实上,直到博士快结束时,我才第一次听说“咨询”这个职业。对我原来的学术世界而言,这完全是陌生的领域。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恰恰是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用多元思维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空间。我也看到两个显著的缺陷:
其一,是企业在数据培育方式上的缺乏创造性;
其二,是对人类文化如何影响数据处理与沟通的忽视。

美国的医疗体系极为复杂,人们往往深陷专业分工的细节,反而失去了看清全貌的能力。我的基因组学、群体健康与统计学背景,让我能为项目带来一定的严谨性。我尝试将技术参数、临床交互、以及人群层面的健康结果串联成有逻辑的价值链。

但这种逻辑从来不是直线发展的。当证据体系搭建好后,就像律师一样,还必须能向不同利益相关方清晰阐述。这往往是最具挑战的部分,而这正是人类学视角最有帮助的地方。

(店员端来一壶正山小种茶。)

医疗人类学

Xiao:
我在阅读你的资料时注意到一个词——“医疗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你会如何定义它?

Randy:
医疗人类学研究的是医疗的“经验”,换句话说,研究医疗实践与技术是如何被使用与理解的。这其实就是医学的文化层面。
它探讨病人和医生认为哪些做法是“侵入性的”、哪些是“合乎伦理的”、甚至哪些是“有效的”,以及权力、经济与关系如何影响新技术的采用。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领域在企业环境中几乎没被充分利用,但它的洞见对于医疗科技的设计与推广极具影响力。

在市场准入环节,我们常把焦点放在付款方:保险公司、福利管理者、综合医疗网络等,因为他们掌握着美国医疗体系的权力。拿到这些渠道的认可确实重要,但在我看来,市场准入只是“入场券”,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市场采纳。
你可以拥有最优的报销政策与完备的临床证据,但若不理解医生和病人是如何真正接触与感知一项技术的,依旧可能在商业上失败。
简而言之,决定价值显现与验证的,不是合同,而是文化。

跨文化与地域差异

Xiao:
当我们谈到医疗的可及性与采纳率时,地域差异似乎也很关键。你观察到哪些不同?

Randy:
你说得很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评估医疗技术、定义价值的方式。而且国家内部往往包含多个亚文化群体,这就引发了一个根本问题——公共机构是否应反映大众价值?
这个议题极具争议,也导致在疫苗接种、体外受精、堕胎等领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冲突。

以基因组学为例: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人们普遍认为“个体”是自主决策者:你的DNA属于你自己。这种观念源于希腊理性主义与启蒙时期关于个人所有权的思想。

但在许多东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原住民社会,决策往往是集体性的。基因信息被视为群体共有,因此临床检测甚至治疗,都可能需要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同意。

在东亚,这反映了儒家强调家庭与社会和谐的理念;在非洲,班图族“Ubuntu”(意为“我因众人而存在”)的哲学同样表达了这种群体性。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个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欧洲部分国家近年来也严格限制基因检测的非医疗用途,比如避免因亲子鉴定引发的家庭问题、种族歧视或神话崩塌。不同文化根据自身历史与现实,对隐私、风险与价值的定义各不相同。
理解这些复杂性,使我在全球产品上市时能设计更具地方性的市场策略。

全球视野与生活经验

Xiao:
我记得你提到你曾在秘鲁、埃塞俄比亚等地生活。那些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Randy:
最大的收获是谦卑。我没意识到自己曾多么无知,只是因为从未接触过另一种世界观。

我记得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有一次和朋友散步,遇到几位行乞的人。我说,作为访客,如果我有能力,我会给予一些帮助——但前提是这些钱被用于“正当的需要”。
朋友问:“如果他们拿去买酒,你会生气吗?”
我说会。我会觉得被欺骗,下次大概就不会再给了。
她看着我,说:“你会让几块钱改变你最根本的为人之道?那你不就是个傻子吗?”

这句话深深改变了我。它让我明白,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可以同时成立。有人说,智慧就是能同时容纳两种矛盾的思想而不急于做出选择。
在不同文化中生活让我学会适应、也迫使我创造。需求确实是发明之母。

灵感与跨学科思维

Xiao:
你拥有科学领域的严格训练: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但同时对人文与历史有强烈热情。这种兴趣从何而来?

Randy:
我一直对“人为何如此思考”充满好奇。世界本身并非按学科划分:那是学术的幻象,或是福特流水线所塑造的“单一专业化”神话。
这种思维在当今全球经济的大多数领域都不再适用,也违背人类天性。我们真正的成长与满足往往来自多样的体验。

在当下过度专业化的时代,通才反而拥有优势。
真正的创新发生在跨领域的“连点成线”中,而领导力则来自对这种创造性综合的长期投入。

休闲与启发

(店员再次添茶,茶香弥漫在空气中。)

Xiao:
在结束之前,我想问一个“Mother of Success”采访中都会问的问题:能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段音乐吗?

Randy:
最近我在听一些关于“治国术(statecraft)”与“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大学课程录音,也常听音乐,比如歌词诗人兼社会评论家 Gil Scott-Heron、巴西放克代表 Tim Maia,以及福音乐团 The Supreme Jubilees。
他们的作品都捕捉到某种极其“人”的情感。那是普通人在日常困境中奋斗与超越的共鸣,节奏深沉而本能。

Xiao:
真美。非常感谢你今天的时间与茶。

Randy:
谢谢你,Xiao。我也非常享受这次对谈。


Previous
Previous

程文:从量化基金到酒店转公寓创业 — 从金融到房地产的跨界创业之路

Next
Next

赵磊:从特斯拉到Nuro,再到ViiRaa —— 用觉察力打造“身心智能”